(相关资料图)

在对买卖假健康证这种危害公共健康安全行为保持依法打击的同时,还应寻求源头预防的治本之策。这其中,用技防堵塞买卖假健康证的漏洞,则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如此,才能通过法律和技防的同频共振,实现标本兼治的最大公约数。

“身份证正反面照片、白底一寸照发过去,人不用到医院,就能办到健康证。”近日,从事甜品烘焙工作的浩森告诉记者,他没做任何体检,只花了100元就收到了一张“如假包换”的健康证。(8月25日《工人日报》)

不做体检,即可花钱买到健康证,并以此顺利达到“持证上岗”之目的,着实令人无语。近年来,外卖、餐饮服务等行业花钱买假健康证的现象不时出现。这种以牺牲公众健康为代价的行为,不仅缺德,也涉嫌多重违法,必须“零容忍”。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部分从业人员为图省钱,以购买的假健康证作为“持证上岗”的“敲门砖”,已为法不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买卖假证件轻则要被处以拘留、罚款,重则被处以有期徒刑、拘役、管制。部分行业从业人员花钱买假健康证,实质上是把自己置于巨大法律风险中,无疑应对此保持理性。

有人认为,既然法律已对买卖假健康证划出了不得逾越的红线,只要监管执法对此种不法行为始终保持严惩威慑态势,即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诚然,依法打击是治理买卖假健康证最为重要的手段,但由于买卖假证件入刑的门槛较为严苛,现实中很多购买假健康证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只能对行为人依法给予治安处罚,客观存在违法成本较低的问题。也正因此,不论是制售假健康证的中介,还是花钱买假健康证的从业人员,在明知此举涉嫌违法的情形下仍不收手,其根源正在于此。

同时,更应看到,法律对买卖假健康证的打击始终具有滞后性,即使能间接倒逼效仿者产生前车之鉴的敬畏心理,却不能变事后的严惩为事前的防范,从源头上实现问题的根本杜绝。因此,在对买卖假健康证这种危害公共健康安全行为保持依法打击的同时,还应寻求源头预防的治本之策。这其中,用技防堵塞买卖假健康证的漏洞,则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如此,才能通过法律和技防的同频共振,实现标本兼治的最大公约数。

买卖假健康证的现象之所以屡治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法中介炮制的假健康证能够以假乱真。而此种乱象的滋生蔓延,又源于当前健康证的制作没有实行实名制,制作流程因不能留痕而难以追溯,致使各个环节的责任追究无法启动。对此,业内专家建议推行健康证的电子化,可谓切中了要害。此举最大的优势在于,既可以对体检的各个环节留底留痕,又可以实现顺藤摸瓜地追溯办理过程从而查明相应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让治理买卖假健康证面临的痕迹难查、责任人无法确定等难题迎刃而解。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业内专家的建议,加快推进健康证的电子化进程。

当然,在以法律和技防同频共振治理买卖假健康证的同时,也应看到,一些需求者明知花钱买假健康证已违法仍逆向而行,部分用人单位亦对此持不予深究态度,也与目前体检成本较高以及成本分摊不尽合理有关。鉴于此,相关部门还应开展免费预防性体检。即使一时不能对相关从业人员全部实行免费体检,也应秉承公平分摊的原则,合理分摊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体检费用,让二者在没有体检成本负担过重的忧虑下,主动把不买假健康证作为行动自觉。

□张智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