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江实习记者 周传人 通讯员 陈雪琳 潜霁暄
从南湖烟雨楼前碧波荡漾,到大运河边的美丽乡野,再到曝书亭下的鸳鸯湖棹歌……在浙江省嘉兴市,浓郁的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正在转化为这片土地丰盛的精神食粮,汇成一曲余音绕梁的文化之歌,“点晴”全域美丽图景。
(资料图片)
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嘉兴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又称嘉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和《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的意见》,2020年,“禾城文化复兴行动”应运而生。
近年来,嘉兴不断解读文化基因,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梳理文化元素2822项、重点文化元素清单144个,完成基因解码120项,形成红船文化、千年海塘、蚕桑丝织等7个“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工程,形成子城遗址、东城门瓮城遗址、西曹墩遗址、东塔寺遗址等近40项考古调查成果;提升历史空间效能,在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子城遗址公园、文生修道院、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内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嘉韵”端午非遗集市等各类文化活动,连续16年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举办9届乌镇戏剧节、18届南湖合唱节等。
1921年,南湖一艘小小的红船见证了伟大的历史时刻。100年后,2021年6月,一列以“南湖·1921”命名的红色旅游列车正式开通,串联起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与嘉兴火车站复建老站房、狮子汇渡口旧址、南湖红船等红色文化资源。值得关注的是,1∶1还原的嘉兴火车站复建老站房,由近13万块南湖湖心泥烧制而成的青、红两色砖所构成,一楼以展示为主,二楼则定位为红色城市书房,打造艺术沙龙场景。
嘉兴还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相统一,通过“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及101路红色旅游公交,推出15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不断探索现代化发展场景,推动非遗技艺与城市生活融合,培育杭白菊、传统纽扣等7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依托浙江省文旅非遗购物平台,嘉兴粽子、沈荡黄酒等非遗产品及相关衍生品销售总额超过8亿元。
文化赋能城乡“诗意画卷” 在嘉兴,步行10分钟,便会遇见一个智慧书房、一个文化礼堂,或是一个“禾城驿·温暖嘉”。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丰盈着百姓的精神生活。截至目前,嘉兴已经建成899个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市域全覆盖。
在贯穿嘉兴城东、西的中山路上,“禾城驿·温暖嘉”老建委驿站是当地的文化地标之一,建筑风格极具特色,入口处是一整面由141块古砖组成的中国历代古砖陈列墙,转过一个角,呈阶梯状的立体书房令整个空间豁然开朗,千余册图书摆满整面墙的书架。与之相连的还有庭院水景、观景窗、步道平台等,将自然、文化、建筑融为一体。
该驿站亦是嘉兴“微改造 精提升”的缩影。2022年4月,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嘉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发文,启动打造“禾城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将书画摄影展览、越剧、萨克斯培训、非遗交流活动等高品质文化服务嵌入城市驿站。
嘉兴的乡村也从自身实际出发,挖掘文化内涵,张扬独特个性,让文化在旅游中生辉、旅游在文化中鲜活。轻烟、淡雨、碧瓦,朱甍、渔歌、远树……凤桥镇联丰村王祥里完成一场从“养猪场”到“网红村”的华丽蝶变。联丰村踏准步伐,结合凤桥镇特有的桃花节、凤桃节等活动,推出各色主题文旅活动;积极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村庄开发运营机制,引入远景旅游运营团队,成立嘉兴市联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吸引社会力量、农户积极参与业态经营,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营造景美人和、主客共享的良好氛围。
数字之光点亮美好生活
端平桥头,一扇充满诗意的“水帘”自动门缓缓打开,一幅千古运河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悠扬的民乐丝竹声不断传出……今年1月,嘉兴市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南湖体验中心(简称“运禾馆”)亮相。运禾馆如一篇数字散文诗,用运河文化讲述者、传播者的口吻,以实体场景和数字平台同步建设推进的方式,融入文字、影像、VR、全息投影等新媒体技术,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同时,运禾馆也是嘉兴文化产业集聚地、文化艺术沟通交流平台。“近年来,数字赋能南湖文旅产业发展成为趋势。”南湖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9月,“南湖智慧文旅”应用在“浙里办”APP上线,线下体验空间南湖区智慧文旅e站启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时报告旅游资讯,辅助规划旅行线路,以数字技术有效满足群众个性化定制、一站式服务的智慧文旅新需求。
此外,该平台还设置了“对口帮扶专区”,通过云上展示方式,让更多市民和游客了解南湖区对口支援地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在邂逅风景、感受异域风情的同时,挑选购买牦牛奶手工香皂、雪域索当茶、黑青稞粥、风干牛肉等特色旅游商品。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