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座隧道、193座桥梁,全长482公里的贵南高铁,桥隧比达90%以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贵南高铁,犹如巨龙腾空,穿山越水,气势如虹,奔向远方。

黔桂之间,高山巍巍、大河滔滔,连绵不断的喀斯特地貌令人赞叹,但对高铁建设者来说,是极其复杂的地形条件,是技术上的艰难攻关,是穿越千山万水的打拼,是意志和智慧的考验。

贵南高铁穿越美丽的毛南山乡。高东风 摄

6年多时间,2200多个日夜,上万名建设者栉风沐雨、胼手胝足,敢于创新,克服种种技术难关,创造了我国高铁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展现了新时代高铁建设者的风采。

火热的青春 奋斗的岁月

2023年8月8日,28岁的苗强盛在贵南高铁GNZQ-8标二工区项目马山县站施工站房道路工地上忙碌着。

当日上午,贵南高铁贵阳至荔波段开通运营,苗强盛和同事们仍然在奋战,以高质量、高标准进行收尾工作,争取贵南高铁早日全线开通。

苗强盛于2018年6月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带着为中国高铁筑梦的愿望,随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来到广西,在贵南高铁GNZQ-8标一工区担任技术主管,从此一头扎入火热的高铁建设工地。

贵南高铁是广西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铁路,沿途经过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建设时间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高强度的工地作业,让刚刚走进施工现场的苗强盛一度吃不消。他用都安工友常说的“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这句话来给自己打气,投身于贵南高铁红渡红水河双线特大桥的建设。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高铁建设增加了一定难度。为保证贵南高铁施工计划的顺利进行,2021年的春节,根据项目部的施工安排,苗强盛自告奋勇地留在了工地。

经过三四天短暂休息后,2021年2月15日(正月初四),苗强盛带着24名同样来自大西北的老乡工友复工。

工人施工现场。

施工现场是在距离地面约50米的桥梁面上,他们必须沿着陡峭的梯笼,向上攀爬50米到达连续梁工作平台。普通人爬到一半就已经汗流浃背,可能需要歇两三次才能爬上去,而苗强盛和同事们每天至少要在梯笼里上下两到三次,多的时候五到六次。他们甚至开玩笑说,爬习惯了就不觉得累了。

当时正值新春佳节,远处村民燃放的烟花与施工中的电弧光遥相呼应,绚丽的烟花仿佛向桥梁上的劳动者传递着来自远方家人的思念。苗强盛对大家说,这就是独属于我们工地人的浪漫,预祝我们的工作顺顺利利。

项目随着苗强盛和同事们一天接一天的攀爬而加快推进。2021年7月24日上午,红渡红水河双线特大桥(83+156+83)米连续梁顺利合龙,这是国内首座时速350公里无砟轨道纯混凝土预应力连续梁。

2021年7月24日上午,红渡红水河双线特大桥连续梁顺利合龙。高东风 摄

“作为年轻人,刚出来工作就有机会参加贵南高铁这样的大项目,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见证大桥合龙,苗强盛很骄傲,“人们说,理工男一入工地深似海,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事。”

经过5年磨炼,苗强盛从一名技术主管成长为工区总工程师。

在贵南高铁项目一线,年轻建设者占了大部分。目前,苗强盛所在的项目部有30人,其中“90后”有18人。

年轻人不断成长为项目骨干力量,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贵南高铁项目经理部党工委书记高新平心里满是欣慰。他说:“贵南高铁建设是一个大熔炉,促使年轻人不断成长,这也是中国高铁建设事业不断进步的体现。”

一天8000多次弯腰的考验

和苗强盛建设大桥不同,从事高铁精调工作的杨永鑫为了高铁的安全舒适与“0.1毫米”较劲。

2019年,杨永鑫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加入高铁建设队伍。从2022年12月底开始,他就推着机器沿着贵南高铁的轨道线路进行精调作业。

杨永鑫推着轨道检查仪检测作业。

贵南高铁南宁至荔波段绝大多数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对轨道的平顺性和稳定性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无砟轨道误差值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精调工作面临着全新挑战。

贵南高铁的轨道每公里有1667根轨枕,每一根轨枕的2个轨枕头所对应的钢轨上都要作标记。按每走一公里要弯腰3334次、每天作业量约2.5公里计算,一天下来要弯腰8000余次。

2023年1月3日,多线铺轨一体机正在作业。

一天弯腰8000余次,常常让年轻的杨永鑫第二天就变成“起床困难户”,这极大考验他的耐力。

但好在杨永鑫和同事们坚持下来了,可以说,他们的眼睛、手指,都看过、摸过他们负责精调的31万余根轨枕、126万余组扣件,在每寸钢轨、每组扣件上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如今,杨永鑫从一名“白面书生”蜕变为技术骨干,仍然奔赴在高铁项目现场,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在贵南高铁建设中,和“0.1毫米”较劲的不止杨永鑫一个人,还有参与接触网施工的中铁电气化局贵南高铁项目部工程部副部长杨子安和工友们。

2023年3月10日,工人们操作恒张力架线车在贵南高铁南宁至荔波段架设接触网。高东风 摄

接触网是高铁列车的动力来源,是高铁施工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事关高铁的行车安全。在接触网架设过程中,每一组腕臂、每一根吊弦都要精确计算,且要保持匀速平直放线,平直度每米不大于0.1毫米。

杨子安和工友们驾驶恒张力架线车,在工地上缓缓行驶,像蚕一样慢慢吐丝,有序地完成起锚、放线、滑轮悬挂固定、线索终端制作、落锚等环节,严格守住了“0.1毫米”底线。

在这样的努力和较真中,他们用大好青春时光见证了贵南高铁建设的每一项进展。

不打烊的工地 不停歇的节日

十万大山,重峦叠嶂,山高谷深。乘着舒适、便捷的高铁走出大山,是430万河池各族人民多年来的热切期盼。

为确保贵南高铁工程建设进度,各项目现场的建设者们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坚守在施工一线,赶工期、抢进度,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2022年8月16日,俯瞰多线铺轨一体机在贵南高铁河池段进行铺轨作业。高东风 摄

2022年8月16日,在贵南高铁河池龙江双线特大桥上,多线铺轨一体机将一段500米长钢轨铺设在无砟道床上,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铺轨阶段。

贵南高铁全长482公里,正线铺轨施工964公里,共穿越193座桥梁和108座隧道。其中,南宁至荔波段铺轨施工564公里。按照工期,铺轨工作要在2023年1月31日之前完成。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到了2023年1月21日,恰逢新春佳节,但尚有近百公里还没有铺轨。如果放假,就可能无法完成既定的铺轨任务。

为确保贵南高铁南宁至荔波段铺轨施工质量和效率,业主和施工方改进了铺轨工艺,使用国内先进的多线铺轨一体机与传统铺轨设备进行联合作业,效率相较以往提升了50%。这一铺轨工艺在广西铁路建设史上是首次运用。

贵南高铁技术标准高,对铺轨的要求相当严格,尽管有机器作为辅助,但要让长500米、重30吨的钢轨保持平直状态精准落入轨槽,仍然有很多技术困难。

航拍贵南高铁澄江双线特大桥穿越美丽的田园。高东风 摄

“机器可以不停歇地运转,但连续奋战5个多月时间的工人们需要休息。”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贵南高铁项目经理部党工委书记周海涛说,当时项目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工期紧、任务重。

36岁的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贵南高铁铺轨施工队队长张根全第一个报名留在工地上,他拥有多条铁路的铺轨经验,是工友们心里的“定心丸”。自从2021年7月来到广西参加贵南高铁建设后,张根全仅回过老家2次,累计在家时间不超过20天。

看见“主心骨”留在工地,工友们纷纷选择留下来。张根全和460多名施工人员,还有57套铺轨机组、长钢轨运输车等设备,人机协同,全力冲刺,每天铺轨速度提高到10公里。2023年2月3日上午10时30分,贵南高铁大方山隧道内,最后一段铁轨顺利铺完。

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持续奋战在贵南高铁项目一线的工人比比皆是。

九万大山四号隧道。林鹤 摄

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贵南高铁九万大山四号隧道全长15485米,是贵南高铁南宁至荔波段和广西境内现有铁路隧道中最长的一个,由于隧道处于喀斯特岩溶发育区,各类大小溶洞、溶腔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贵南高铁南宁工务段精调作业现场。宋彤波 摄

为了抢进度,2021年春节期间,由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GNZQ-2标四号隧道三工区经理刘志勇和近百名工友选择留在岗位继续奋战。春节期间,经过大家的努力,隧道掘进突破7800米大关,进度完成过半。他们说,这是最好的新春礼物。

毛南族父子莫顺严、莫海东坚守隧道施工一线,尽管家在本地,但他们还是放弃了回家休息,坚守岗位。莫海东说,参与家门口的高铁建设,是一项光荣的工作,高铁早日通车是父子俩共同的心愿。

一些工人春节没有回家,背后是家属默默的支持。2021年春节期间,已经几年没回东北老家过年的GNZQ-2标后勤综合保障负责人张富岭,在施工现场见到了千里迢迢从老家赶来的妻子和孩子。妻子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丈夫的工作,一家人在工地上团聚。

2023年8月25日,环江站站前长廊加紧施工。高东风 摄

我们惊叹于贵南高铁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建设的“奇迹”和速度,这背后是参与全线建设的普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付出。他们将自己火热的青春和滚烫的汗水挥洒在铁道线路上和各个新站房中,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一心扑在项目上、现场里,用一寸寸轨道、一方方道砟,书写着铁路建设的不凡故事,为贵南高铁行稳致远默默奉献、保驾护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