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绕园区一周,映入眼帘的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这是污水处理厂工地,那是园区路网工程,那一片是移民新村建设工地……”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民富介绍,脸上写满兴奋的表情。从他的介绍中,河津经开区的发展路径基本清晰。
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7年设立,布局结构为“一区两带五园”。 一区即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带即遮马峪生态景观带和瓜峪生态景观带,五园即炭基材料产业园、铝基材料产业园、精钢装备产业园、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物贸数字产业园。
(资料图片)
经开区西部原是沿山石铲地,土地瘠薄,耕作困难,千百年来,群众多以副业收入补贴家用。2020年以来,河津市根据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号召、鼓励、引导经开区内龙门、杜家沟等四村进行整体异地搬迁,腾笼换鸟,收储供应土地3120亩,解决了总投资89亿元的项目用地。同时,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安置问题,市政府在地理位置较好的龙门区划拨国有建设用地,安置群众1206户,节约土地2600余亩,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大大拓展了经开区的发展空间。
从2022年开始,经开区投资6.5亿元建设开发区路网、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厂房、双创基地等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全面提升服务软实力,深入落实“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由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专业代办队伍,强化批后监管等措施,审批时限由35个工作日压减至20个工作日。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承诺事项进行承诺即出具批文,桩基先行,助力项目建设提速。
赋得梧桐蔚成林,守正创新传薪火。基础设施的有效改观,优惠政策优质服务配套,有力地吸引了企业入驻。目前河津经开区入驻企业达9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家,外商投资企业3家,已形成“2+1”的产业发展格局,即新型煤电铝材、新型煤焦钢化循环经济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开发区是河津工业产业集聚地,工业产值占到全市总额的70%以上。近年来,开发区依托中铝新材料、阳光集团两大链主企业,通过延链强链补链,着力引进和发展一批高附加值产业链项目,同步推进“两个”转型,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22年,开发区工业投资完成54.34亿元,同比增长2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5.1亿元,同比增长21.6%;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考核进入全省优秀行列。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中铝、阳光两大链主企业,按照“政府+链主企业+开发区”的招商发展思路,精准招商,由县处级领导牵头,成立助企纾困专班,现场协调,定期调度,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
加大政务服务力度,对入区企业推行一站式政务服务。合规项目,限时办结,实现项目从立项到竣工投产一站式审批,一枚印章审批,保障企业办事不出区。
招才引智,全面提升专业化水平。邀请院士、高校专家以及地方行业专家,累计举办企业创新发展院士讲座等各类线上线下专业化培训5场350余人次,累计引进各类专业人才300余人。
河津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铝产业示范基地、山西省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山西省千万吨级重点焦化产业园,货物运输体量巨大,总需求越过5000万吨,形成了以煤炭、铝材、钢材、粗钢等产值约200亿+的物流运输总量。园区通过整合提升阳光、宏达、龙门等重点企业货运平台,将河津物贸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
今年以来,河津经开区还主动出击,叩门招商,多次深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先后签约了投资35亿元的上海精益碳纤维项目、投资20亿元的江苏鸿呈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
在年初开展的两次“三个一批”活动中,共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为13.64亿元,已完成投资6.21亿元,投产率为45.53%;投产项目10个,总投资16.77亿元,达效率为100%。
“2023年,河津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800亿元,到十四五末,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冲刺国家级开发区,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一个产业链条完整、基础配套完善、营商环境优越的国家级开发区,助力河津重回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党工委、管委会一班人对河津经开区的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河津经开区,作者吴晓征 吕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