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8月24日 第 10 版版面截图
无锡治水有“妙方”(新气象 新作为) 图①:碧湖映城的无锡。 (相关资料图) 俞雪华摄 图②:无锡太湖明园十里荷花长廊。 朱红生摄(人民视觉) “哗啦啦,哗啦啦——”江苏省无锡市梅梁湖泵站枢纽的机房中,机组以20立方米/秒的流量运行,梅梁湖里的水被抽到梁溪河,再进入京杭大运河。透过窗户向外望去,800多米的出水渠“护送”湖水北上,水势湍急,如同万马奔腾,场面十分壮观。 “加快水体流动,让太湖成为‘活水’。”梅梁湖泵站调水负责人介绍,今年是落实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起步之年,配合引江济太工程,这是太湖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太湖水域总面积2338平方公里,地处太湖西北部的无锡,拥有太湖水面约594平方公里,包括贡湖湾、梅梁湖、竺山湖和宜兴西部湖区,占全湖总面积25%;拥有太湖岸线142公里,约占全湖总岸线的1/3。 无锡坚守太湖治理的主阵地、主战场,治水有“妙方”。记者从无锡市水利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太湖无锡水域、北部湖区水质实现“双达Ⅲ”,其中总氮1.29毫克/升、同比下降5.1%,总磷0.05毫克/升、同比持平,水质富营养化指数为52.5,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水质、藻情形势为2007年以来最好。 立体治理,碧波荡漾 为什么说无锡是太湖治理的主战场?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翻开地图介绍:太湖夏季刮东南风为主,位于太湖西北部的无锡处在下风口,其贡湖湾、梅梁湖、竺山湖三个湖湾,如同三个口窄肚宽的麻袋,蓝藻易进难出。2007年,太湖暴发“蓝藻危机”。 怎样让太湖“动”起来?记者从地图上看到,望虞河、新沟河、新孟河的延伸拓浚工程等国家级治太项目相继建设,形成“两进三出”引排结合、调度有序的治太骨干水网格局,让太湖更具“动感”。 截至2022年底,通过望虞河“引江济太”调引长江水入太湖154.13亿立方米、年均7.71亿立方米,梅梁湖等沿湖泵站枢纽全年不间断调水引流,调水出湖123.42亿立方米、年均7.71亿立方米,太湖平均换水周期从308天缩短至140天,在增强湖体环境容量、提高水体流动性的同时,保障了水质安全,对控制蓝藻湖泛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增加环境容量做加法,太湖治理还从两个方面做减法。 在位于贡湖湾湿地公园的许仙港藻水分离站内,延伸到太湖中的平台下方有一口“打捞井”,吸藻泵将蓝藻“吸”上来,经过加压装置产生的7个大气压的压力,将蓝藻的“伪空胞”压碎挤破,再通过沉降池、气浮池2道藻水分离后,脱水干化成含水85%的藻泥,实施无害化处置或资源化利用,分离后的尾水经处理后再次回流到太湖。工作人员介绍,今年蓝藻较少,但他们仍24小时待命,“见藻就捞”。 目前,无锡沿湖岸线共设立蓝藻固定打捞点89个,组建专业打捞队伍69支、1700人,配备蓝藻专用打捞船129艘、水草打捞船43艘。同时建成各类型藻水分离站13座,配备移动藻水分离船8艘,合计藻水分离能力8.34万吨/日。2007年—2022年无锡累计打捞蓝藻2055万吨、占全太湖90%以上。 生态清淤也是改善水质的关键一环。在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无锡市区工程现场的固淤中心,湖底沉积的浮泥、流泥正通过密闭管道输送到淤泥固化基地进行压滤干化处理,固化后的淤泥可用作园林绿化土、塘坑宕口回填土,实现变废为宝。 2007年—2022年,无锡累计完成太湖生态清淤3062万立方米、占全太湖清淤总量70%以上——相当于从太湖中清除了4.91万吨总氮、1.42万吨总磷和92.8万吨有机质。去年起,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全面启动,总投资约70亿元,计划用8年时间清淤3456万立方米。 兰秀凯介绍,目前,无锡全市7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5.8%,552条重点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达97.3%,市区黑臭水体整治消黑率100%,累计建成960条美丽幸福河湖,河湖生态显著提升。 修复湿地,美景重现 刚下过一场雨,无锡蠡湖国家湿地公园里,不少游客沿亲水栈道漫步。高低错落的水生植物沿湖生长,处处都是大自然的取景框:挺拔俊俏的黄菖蒲随风轻摆,刚刚绽放的荷花上滚动着一颗颗闪亮的露水,开出紫色小花的蓑衣草散发着淡淡清香。而最美的风景就藏在湖中——湖水透明得可以看清浮动的水草和游弋的小鱼。好一片“水下森林”! “这些水生植物不仅美观,还起到固坡护岸、净化水质的作用。”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湿地景观科科长高原介绍,蠡湖公园拥有817.09公顷湿地,是无锡市区与太湖间的重要生态廊道,从2019年起,蠡湖水域实施湖泊草型生态系统重构技术示范工程,增加水生植物面积42万平方米,对内塘水系周边5.8万平方米退化植物进行更替;2023年开始,蠡湖开展增殖放流,投放45万尾鲢鳙鱼,通过持续生态调控,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湖体水质、透明度得到明显提升。 根据去年对蠡湖的“摸家底”,共监测到湿地生物964种,包括553种植物、150种陆生脊椎动物、261种水生生物。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3种,其中一级保护物种苏铁、水杉和银杏,二级保护物种水蕨、野大豆、红隼、水雉,水生生物种类较2012年增长近200%,底栖生物增加3倍多,鱼类种类增长近70%,湖泊生态稳定性大幅提高。 “一片片湿地,在太湖流域前端起到减污增容作用。”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围绕太湖治理,无锡先后实施省、市重点湿地工程30多个,恢复湿地面积约5万亩,将太湖湖滨、入湖河道、上游关键湖泊有机串联,构建起充满生机活力的湿地生态系统,筑牢太湖水体保护屏障。 “以前遍地垃圾的鱼市码头,如今成了风景宜人的湿地公园。”吃过晚饭,67岁的居民王圣昌又来到家门口的小溪港鱼嘴公园散步。 2021年太湖禁捕后,这处湖边鱼市进行退渔还湖、综合治理。置身其中,远处碧波美景,近处鸟语花香,是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新去处。 小溪港周边环境水生态修复工程承建单位、江苏江达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湧介绍,小溪港鱼嘴公园在退渔还湖基础上,以生态为纽带,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地水下,采用近自然净化技术,提升区域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目前水质稳定达到III类水以上。 记者看到,小溪港鱼嘴公园由北侧植被恢复区和南侧水生态修复区组成,北区种植了乔灌木、草地、地被花径;南区构建水下森林,打造水上水下立体的多样性生境,同时注重场景体验,新建的漂浮栈桥和彩虹步道,让居民们近水亲水,体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趣。 腾笼换鸟,产业转型 在离太湖边100米的宜兴赫联智能智造科创园内,瑞奇戈德测控技术无锡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里,7台大型数字射线智能检测设备正在做最后的调试,下线后将发往全国各地——给大飞机、小汽车、高铁做“体检”,而且还是无污染的数字成像,自带判定功能。 “我们是从事X射线智能探伤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涵盖航空、航天、铸造、汽车、高铁、压力容器等多个工业射线无损探伤领域。”公司总经理仲荣自豪地说,“我们拥有数个国家标准,奠定了在细分行业里的领先地位。” 仲荣表示,企业之所以进驻科创园,正是看中了这里的环境。这个环境,首先是生态环境。走出公司大门,太湖就在眼前,往东走是湿地公园,往南走是大拈花湾项目,“陪着客户过来走一走,合作就谈成了一半。太湖美,成为了招揽客户的金名片。” “更重要的是产业环境。”仲荣说,整个园区以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为主,其中不乏合作伙伴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赫联智能智造科创园的前身,是一家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企业,2015年钢铁企业正式关停之后,盘活了近千亩闲置土地。科创园瞄准新兴产业发展定位,进行整建制转型升级,达产后年产值将超百亿元、税收超3亿元,目前已有近90家企业落户。 周铁镇副镇长弓力介绍,周铁镇东濒太湖,共有大小河道166条,其中入湖河道25条,大量上游来水过境入湖,承受了很大的环保压力。2007年以后,全域都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的周铁镇,先后关停并转了151家化工企业,又陆续叫停了钢铁、铸造等高污染企业,节能减排标煤64万吨,从“化工之乡”变身“无化区”。 这也是无锡“治太妙方”的重要一剂。近年来,无锡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55万家,沿太湖500米范围内全面退耕退渔。 在周铁镇,仅去年关停的3家规上化工企业,产值就近50亿元,占全镇的40%。敲掉了这根支柱,发展何去何从?“通过政府服务、产业导入、科技创新,进行产业重塑。”弓力介绍,政企联合招商,引入环境友好型产业,赫联智能智造科创园就是一个例证。 腾笼换鸟、产业转型之后,周铁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12月,江苏省级重大项目——大拈花湾项目,在周铁镇竺山湖区域落户开工。弓力告诉记者,该项目规划用地3200亩,总投资超200亿元,将形成大生态、大文旅、大健康的“大产业”发展格局,建成湿地公园、自然博物馆、度假酒店等文旅设施,构建康养、休闲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园区,为发展写下绿意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