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界青少年多年来积极义务植树,在扶直树苗、挥锹培土、压实土壤中增强了爱绿护绿的生态环保意识,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着青春力量,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石矿山种活一棵树,有多难?
“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挖开表面土层后发现,坑内有石块、煤渣和被硫化后呈白色状的填土。”今年34岁的石嘴山市消防救援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组织干部科科长马瑞阳介绍,要先用挖掘机刨开坚硬的砂石地,挖出1米见方的树坑。因为土层下是煤矸石,无法蓄水,要想树木成活,还得逐一覆上保墒土、营养土、封土。
宁夏政协的最新数据显示,宁夏回族自治区80%的地域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可造林的国土空间仅约104.98万亩。2017年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以来,完成营造林817万亩,保护修复湿地80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175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540万亩。
这些成绩的背后,有当地青少年努力爱绿护绿、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艰辛付出。也许他们每年种树的区域和规模在变、树木本身的价值和树种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他们从小到大义务植树的热情。
立下愚公志,为“父亲山”披绿衣
秀美的贺兰山横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阻挡着腾格里沙漠的蚕食,被宁夏人民誉为“父亲山”,是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从20世纪50年代三线建设开始,贺兰山丰富的煤炭、硅石资源陆续被开挖开采,山下崛起了石嘴山这座新型工业城市。
马瑞阳在当地工作多年,看到过这座“父亲山”释放资源红利的同时,也伤痕累累。2013年至今,他参加过12次单位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那年春季,他第一次在大武口区贺兰山北武当生态公园内种下80棵树。
特别是在2017年宁夏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后,马瑞阳的单位每年更为频繁和高强度地参加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2021年11月当地开展贺兰山“增植包绿”植树活动时,这支队伍一口气承接了位于石炭井大磴沟煤矿区的700余亩责任区。
马瑞阳介绍,这个矿区经过长期探矿、采矿、运输、抛废,遗留下许多矿坑,地表破碎、岩石裸露,几乎没有植被,还堆有大型采矿废石。责任区基本都在矿坑回填后形成的土台阶上,土壤条件差,降水量低,“要重点修复净化这些区域的生态,增加绿色植被”。
当时已入冬,能不能把树种活,值不值得在这里植树?
不过,这并没有难倒大家。两天后,由马瑞阳等100名指战员组成的贺兰山“增植包绿”志愿服务队,带着植树工具、挖掘机、树苗、肥料和灌溉用水出发了。
在大西北黄土层深厚的地方植树,用铁锹挖坑就行,但在这里行不通。
“种树有‘三踩一提’的技巧,土要垫一层、踩一层,要踩实,但得以巧劲稍微松一松,这样才能端正苗木的根系生长方向。”马瑞阳介绍说,与树苗一起放进树坑的,还有“苗褓褓”——一种用黄土和秸秆枝叶制成的植树保水容器。回填土方后,他们还会倒少许羊粪作为肥料。为了日后浇水时便于聚水,再将挖出的碎石做成一个圆形围堰围住种植穴。
“浇水要浇3次,责任区没有水源,都是从大武口区运上山的。”马瑞阳说,冬季要防风保温保湿,最后用塑料膜覆盖树苗和树坑,才算种好一棵树。那次,全队种了600余棵试验苗。来年春季再去时,近80%的树苗都发芽了。“我们用行动证明,煤矿回填区能种树,且能种‘活’树!”
平罗县消防救援大队翰林南街站政治指导员张安安今年31岁。他从小在石嘴山生活,记得小时候大风一刮就是1个多月、一说话嘴里都是砂砾,2015年工作后连续9年参加单位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银川市贺兰山东麓及石嘴山的石炭井、汝箕沟,都有他种下的树苗。
“在石矿山种树特别艰难,挖每一铲土,都要用足力气挥动铁锹。”张安安去年种下20余棵柠条、5棵槐树;今年4月19日又种了10棵槐树,“说实在的,现在的石嘴山城市建设得很漂亮,气候比前些年优良了。我们年轻人的感受是,生活幸福指数在上升”。
“‘立下愚公志、绿化贺兰山’是大家不变的初心。”马瑞阳说。
多种树护生态,反哺母亲河已成年轻人常识
黄河穿城而过的中卫市,紧邻腾格里沙漠。辖区中宁县居民向来有“中卫多种一棵树,黄河少落一粒沙”的共识。
今年28岁的尹永从小生活在这座县城。他的童年回忆,是春节遇到沙尘暴,黄沙漫天,眼睛睁不开、身体站不住。所以他很羡慕南方城市更绿的底色。
今年3月底,由他发起的中宁县逆行者救援队正式成立了。这支年轻的民间公益队伍里多是二三十岁热心公益志愿服务的年轻人。“尽管这个组织平时救的是人,但其实我们的地球也需要救援。植树是个慢工细活儿,短期内看不到太明显的变化,但是利在千秋的好事。我愿意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总有树木成林的一天。”
黄河沿岸的绿化,更突出城市绿化、道路绿化、滨水绿化和森林改造等方面。中宁县的植树造林主要在南山一带。尹永介绍,和马瑞阳他们种树一样,南山也是石头山,种树需要费力挖坑、垫黄土层。“石头山存不住水,这几年中卫施行滴灌措施,以此稳固幼苗成活率。”
一个半月前,尹永和11名年轻队员去南山一带种树。那时开春后不久,土层还未完全苏醒。队伍里有个小伙子从小在城市长大,从没拿过铁锹。他很卖力地一铲接着一铲地挖坑,不一会儿就感到右手发麻,仔细一看原来磨出了水泡。但他并没有因此中断,而是认认真真地栽下并扶正树苗、填土、浇水、覆土。
“我们年轻人不是不能吃苦,而是缺乏这样的锻炼机会。那天,大家种下98棵柳树。”尹永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有空就玩手机,而他希望带动大家加入植树造林的行列,种树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绿化家乡的生态环境。
谈及家乡的生态环境,尹永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县城越来越“绿”,年轻人一年四季都有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踏青、徒步、露营、野炊、捡秋、赏雪;晨昏两个时间段,绿化带跑道里锻炼身体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充足的天气,来南山公园的人比以前多了。
“种树和绿化有着越来越现实的意义。”起初对“碳库”并不了解的尹永通过网络查询得知,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森林固碳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经济有效方式。“作为年轻人,为实现‘双碳’目标,要积极行动起来,既要见缝插绿,也要低碳生活,一代又一代坚持下去,建设好美丽中国。”他说。
传承治沙精神,当好新时代接班人
灵武市第四小学学生王书彤有个“明星爷爷”。她的爷爷王有德曾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40多年来科学治沙,参与并带领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宝贵经验,2019年9月29日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王书彤的父母常年在乡镇工作,从小由奶奶照看。奶奶常带她给在治沙造林一线工作的爷爷送饭。她见过爷爷背着100多斤重的稻草在沙漠深处一门心思研究植草的样子,看过林场叔叔阿姨俯身扎草方格固沙的艰辛。5岁生日时,她向妈妈提出的愿望是“要一把小铁锹”,原因是“要和爷爷一样,让沙漠变成绿色的。”
长到3岁后,每逢植树节和节假日,王书彤常跟着爷爷学种侧柏、杏树,为树木除草、松土、抹芽、修枝。“宁夏地处半干旱地区,荒漠治理多采用的是针阔混交林栽种模式。这几年学到了不少林草种植管理知识。”王书彤说。
这名11岁的女孩向记者分享着自己的种树技能:要明确种什么树、树根多长、带的土球直径多大;要提前确定好树坑的点位,科学设置树间距,树坑的深度和直径一般比树苗土球大10-20厘米;放树苗时要扶正,与前后左右的树对齐。
“对了,爷爷还教过:树一定要现起现栽,绝不能过夜或者放置时间过长,并且栽种完成后要及时灌水、要灌足。每一棵树都是有生命的,要爱惜。”王书彤说。
王有德今年70岁了,前几年在一位中国台湾客商的提议和捐赠下,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从去年开始,王书彤在节假日一有时间就去基金会担任红领巾讲解员,为参观者进行讲解。
“爷爷是我的榜样。想做雏鹰就得丰满自己的羽毛。我现在的任务是努力学习,长大了要像爷爷一样带动大家一起把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洲。”王书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