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网络视频截图。

近日,一段高考查分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在安徽合肥一所高中查分时,学生成绩被屏蔽,全场老师瞬间沸腾欢呼。现场老师表示——该同学成绩应该是进入了全省前几十名。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是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考出高分更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值得好好庆贺。亲朋好友之间分享一下内心的喜悦之情,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很多人借机大肆炒作,或者是为了吸引生源,或者是为了收割流量,或者是瞅准了“商机”,令其发生了异化。

学生的成绩当然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绝不是唯一标准。学生能考出高分,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把功劳简单归结于某一方既不科学也不客观。不仅如此,如果把学生考高分简单等同于学校教学质量高,还会助长唯升学率的不良倾向,让应试之风愈演愈烈,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为此,教育部一再强调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今年年初,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到,“要加强高考成绩信息管理,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

在这样的情形下,屏蔽高分考生的成绩做法令人眼前为之一亮。2012年,广东首先祭出了屏蔽高分考生分数的“狠招”——高考成绩位列全省前十名,就被查分系统技术屏蔽,考生自己也查不到。后来,广东进一步将之扩大到文理科前50名。在广东先行试验的基础上,云南、湖南、北京等地区也相继推行类似的做法。

高考成绩设置“隐藏款”,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找不到“状元”了。被屏蔽的学生,都有可能是“状元”。既然失去了聚焦的对象,自然也就无从炒作了,客观上起了釜底抽薪的效果。

“屏蔽高分考生”虽然可圈可点,有助于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高考成绩,但不能滋生依赖思想。简便易行的招数值得坚守和推广升级,但仅仅凭借“术”,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炒作高考成绩的社会弊病,并不能彻底遏制住社会对“状元”和升学率的热望。严禁炒作“高考状元”要想做到令行禁止,还需要从惩治利益相关方入手,并在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和评价机制的“道”上下足功夫。惟有回归教育初心,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