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8月底,一场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性盛会即将在山东烟台启幕。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对进一步塑造山东开放、包容、创新的形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意义重大。


(资料图片)

为此,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绿色低碳看山东》系列报道,聚焦山东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新型储能等项目,生动展现山东追“风”逐日、向“绿”而行,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的亮点成效。

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航拍图

蓬莱,一座海滨之城,居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黄二海,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

不过,比起“仙山”蒙上的神秘感,更让人超乎想象的是,近年来,蓬莱依托深水港口资源优势,在山东率先提出打造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的发展目标,触发海上风电产业项目招引,已形成“蝴蝶效应”。

8月15日,海报新闻记者沿着蓬莱海岸线一路驱车东行,来到位于蓬莱经济开发区的最北端。只见高耸的龙门架上,“大金重工”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与之相邻的,则是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

以此为圆心,通过无人机航拍,向西、南两个方向拓展延伸,镜头之中上海电气、山东海缆、法国液化空气(烟台)制造基地、巨涛海洋重工等企业尽收眼底。截至今年7月份,蓬莱港风电设备吞吐量同比增长194.8%。园区企业相关产品已覆盖澳大利亚、英国、法国、俄罗斯、巴拿马等全球30多个国家。

小港口,大产业,这场海上风电产业的“飓风”究竟是如何刮起来的?

高耸的龙门架上,“大金重工”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厂房内外,随处可见一根根罗列整齐的风机叶片

港口兴,则城市兴。

说起企业之所以选择落户蓬莱的原因,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国,和蓬莱大金海洋重工结构总监董巧传,不约而同提到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港口。

蓬莱水深条件优良,18公里海岸线布局2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共有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3个分布在蓬莱港、大金港,为大型船只装卸创造了优良的海运条件。

“依托蓬莱港,我们的叶片可以实现24小时装船。”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国带领海报新闻记者来到厂区,厂房内外随处可见一根根罗列整齐的庞然大物,“我们这里是东方电气海上叶片生产从试制到量产的主战场之一,我们生产的叶片被誉为行业内的‘宝马’‘奔驰’。”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8月4日,搭载全球已下线的自重53吨、长126米风电叶片的“远瑞169”轮,成功抵靠山东港口烟台港蓬莱港公司泊位。该风叶便是东方风电自主研发的大厚度、钝尾缘、高性能翼型,是配套I-II类风区13MW-18MW海上风电机组的超长叶片,也是目前全球已下线的最长风电叶片。

“这是我们外销的一款产品,型号是226,也是应用于半岛北风电基地的一款叶型。叶片长100多米,叶根直径4米左右,重量30多吨,发电功率12兆瓦,产品从铺层到下线仅需3天左右。”张建国走到一根叶片前端,伸开双臂,比划起来,随后又带着记者用脚步丈量,从叶尾走到叶根,总共171步。

张建国透露,去年,他们公司总投资将近5000万元,打造了风电叶片测试技术研究及平台建设,可以承接最长160米的国内外企业叶片生产测试。

蓬莱大金海洋重工生产的单桩

临近中午,烈日当头,蓬莱大金海洋重工结构总监董巧传站在宽阔的码头前,指着对岸正在装载的风电装备说,“你们看,我身后的顺岸码头对面,就是今年第四船即将发往英国的大型单桩,前三船目前已经抵达英国。”

今年6月份以来,由大金重工生产的8根超大型单桩,历经一个半月的海上航行,最终成功抵达苏格兰Invergordan码头,迎接英国Moray West海上风电场的整机安装旅程。

“这个订单从准备到完工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董巧传介绍,大金重工是亚洲第一家出口欧洲超大型海塔及超大型单桩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类型涵盖海上风电全系列的塔架、转换段、基础段、大型管桩等,目前在制产品长度最长达到120米、直径11.5米、重量达到2500吨。产品出口到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等30多个国家。预计到2026年,出口单桩量将达到350根。

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和大金重工两家外来企业,是蓬莱“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新格局中“东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蓬莱风电装备产业起步较早,2006年巨涛重工就开始涉足导管架生产,以生产塔筒、桩基为主的大金重工于2009年落户蓬莱,央企东方电气叶片项目2020年投产。2022年,随着国企上海电气主机项目的落地,全区已集齐海上风电产业链中游装备制造环节的风电主机、叶片、塔筒和管桩四大主件产品。

蓬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程韶文告诉海报新闻记者,2022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烟台“建设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形成以蓬莱风电母港为核心,全省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的要求。蓬莱顺势发力,成立了海上风电母港指挥部,实行“指挥部+管委会+街道+平台公司”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致力于打造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

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建国

蓬莱大金海洋重工结构总监 董巧传

除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之外,打造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对企业自身来说,更重要的是将目标对准行业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然而,在大金重工从事生产工作将近十年的董巧传思索片刻,给出的回答竟是,“技术上没有‘卡脖子’,但是产品直径大、吨位重,对吊运、转运以及发运上是个极大挑战。”

对此,张建国也有同感。“我们公司从2019年开始注册,2020年3月正式筹建,5月投产,7月下线第一根叶片,创造了东方电气落户的‘蓬莱速度’。”张建国说,“蓬莱速度”背后,既是企业内部全力以赴、团结向上的精神体现,更是当地政府贴心服务、助企发展的行动体现。

不为外人所知的是,为了保障海上风电大型装备的运输,蓬莱区不仅对26根红绿灯横杆进行了旋转,还拓宽了多个十字路口。

百米长的海上风电叶片,叶根直径都在四五米左右,加上车辆和防护装置的高度,超过了7米。而红绿灯横杆的高度一般是6.5米到7米,再加上红绿灯、监控探头等设备,就成了风机运输的“拦路虎”。

“了解到风电叶片运输受红绿灯、监控探头等设备制约后,管委立即向区政府汇报,政府出资300多万元改造了26根红绿灯横杆、升高通信线路、高压线入地。”蓬莱经济开发区综合管理部督查科科长刘潇宇告诉记者。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更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今年下半年,随着上海电气风电主机将实现首台产品下线,蓬莱也将成为全省第一家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园区。

风从海上来,电从风中生。“十四五”期间,山东海上风电项目开工总规模1000万千瓦左右,开发建设投资1000亿元左右,带动风电装备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其中,根据规划,至2025年末,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园区产值达350亿元,生产规模达300万千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0万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