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漫步在思南公馆时,是否感叹绿树掩映下的红瓦洋房静美如油画?但回溯历史,这些饱经百年沧桑的建筑,形态功能曾一度受损,映入眼帘的是千疮百孔的“棚户洋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幢洋房里均住有十几户人家

由于历史原因,思南路风貌建筑此前成为密度极大的居民区。为了拓展居住面积,住户们把楼梯下、阁楼上所有的斜角空间都隔成了小房间,把大衣橱塞进壁炉内,在底楼下挖地面埋进浴缸。违章搭建严重,居住功能和建筑本身遭受破坏,再加上岁月自然的洗礼,每一幢楼屋顶的瓦片已经残破不堪,外墙已难辨初始的面貌。在上海核心区域,将早已成为鳞次栉比的居民区保留、保护、改建成原先的风貌建筑群,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十年修缮,甘之如饴

1999年,思南路相关花园住宅立项改建,这一区域被命名为思南公馆,并先后入选“上海城市建设保留保护性改造”试点项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及“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建筑保护与整治”试点项目。

修缮团队耗时数年,查阅了近百年前的所有建筑图纸,细致考证原始建筑材料的细节,倾注心力将历史风貌还原。最终,修缮团队以最先完成动迁置换的思南路55号和69号作为样板房进行探索,找到了修复的思路和方向。

改造前

改造后

修缮团队除了考证原始建筑图纸外,还要摸清楚墙体、楼板、屋面、瓦片、墙面、地板、地砖等建筑原始用料,以及楼梯、装饰、壁炉、烟囱等原始样式。这个考证和复原的过程曲折而复杂,犹如拼一幅巨幅拼图。

项目实行边搬迁边修缮的方式,历经整整十年,最终完成了千户居民、个体户和单位的置换。2010年5月,世博会举办,思南公馆项目基本建成并试运营。不仅留住了那一抹优雅惊艳的法式风情,同时也开辟出了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思南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中舒展新生,迸发出蓬勃的新生力量。

记者 /谭欣洁 张博文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 /思南公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JOIN US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