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在“风库”(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武陇慧


【资料图】

暮色降临,巡线结束,民警们驾驶警车返回铁路派出所。

位于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县阿乐惠镇的鱼儿沟站派出所,其守护着的鱼儿沟火车站,是南疆线上一座不起眼的三等小站,但这里地处南疆铁路的咽喉位置,自然条件极其恶劣。

降水最少的地方

“白天常年是‘30+’摄氏度的高温,这样的日照强度,在托克逊约有300天。降水量5.7毫米,是中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民警王康介绍。托克逊海拔为零,是全国唯一的“零点”县城。境内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108天,其中10级以上的大风30.5天,每年春季风速超过42米每秒的14级飓风是常事,素有“风库”之称。

如今的所长李杰,对2001年刚到鱼儿沟所的情形记忆犹新。那时候,派出所在鱼儿沟站货场对面,存放着大量煤炭,鱼儿沟站客流大,也热闹得多。狭窄的街道人来车往,高大的双桥车一辆辆在公路上穿梭,乌金般的煤炭从这里出发被运往各地。

天空是灰暗的,随便一股风刮过去,带起的都是微细的黑色粉尘,即便是用胶带把窗户里外都糊住,宿舍里也会是一层煤尘,眼睛里面、鼻子里面、头发里面全是煤灰,眼泪直流。 “有一次刮了三天三夜的风,吹在墙边堆起的煤渣有膝盖那么高!”说起当年的事情,李杰感叹不已。

“当时所里只有一辆三轮摩托车。”已退休两年的民警孙茂盛说,“最头疼的是一刮风就有飘浮物吹到铁路上,经常顶着大风去巡查线路,摩托车被风吹得摇摇晃晃,胆战心惊。”即便如此,鱼儿沟所保持着线路“四无”1825天的纪录。

随着铁路的延伸与提速,鱼儿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后,周边单位相继搬迁。繁华落尽,鱼儿沟变成了一座普普通通的小村庄。

但是铁路公安民警,依然在这里继续着风与人的对抗。

“以风为令”

“以风为令”是所长李杰挂在嘴边的话。

百里风区位于新疆吐鲁番至托克逊站区间,是南疆铁路“咽喉”区段。由于处在天山山脉的一个豁口处,地势西高东低,冷空气从这里突破天山防线后,就会顺势带来大风,风速最高可达到50米每秒,瞬间就能将火车吹翻,百里风区也因此得名。 高温、燥热,狂风呼啸而过,站在一米外距离的两人靠喊才能连蒙带猜地意会到对方说的是什么。

警车在铁路施工车辆轧出那条碎石遍布的便道上颠簸,有的地方路很窄,刚刚允许车子过去。伴随着车轮的碾轧声,能听见道路基石松动摩擦的声音。刚上班的辅警塔依尔江抓着头顶的拉环,神经绷得很紧。民警王康则目视前方,神情轻松,整个人和车子一起起伏着,像是车子的一部分。他边开车边解释着,说这条路原来很宽的,铁路修成后走的人少了,风吹雨淋,有的地方还受洪水冲刷,就坍塌了。

车子颠簸、回转、攀爬了好一段时间后,终于在一处平台停了下来。遍布碎石的便道经年累月被狂风侵蚀与暴雨冲刷,使这里沙砾裸露,沟壑纵横。“最前面一段是低路基,火车在阿拉沟内行驶,现在路不好走,注意脚下的石头容易打滑。”王康一边走一边讲解鱼儿沟所辖区的地理风貌,这让第一次参加巡逻的辅警塔依尔江十分钦佩。

伏天里,线路上最高气温50摄氏度。人在防护网边踩着石子行走,像踩着烧红的煤炭,没有一点遮阴处能休息,民警们只能一边不停喝水,一边查看附近有没有施工单位,铁路防护网边有没有易燃物,电力机车接触网上有没有悬挂飘浮物……

“最重的活儿”

75岁的阿不力孜·库尔班是鱼儿沟所的“义务巡防员”,自愿帮助民警守护鱼儿沟特大桥。

“这里经常有附近的村民来桥下纳凉,老人孩子,年轻的男男女女们,稍不注意就容易发生影响行车的事件。”民警买尔旦介绍。

几天前,有几个年轻人来这里野营,几杯酒下肚,一对情侣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女子叫嚣着不活了,要爬上铁路自杀。听到声音的阿不力孜立刻给买尔旦打电话,并到现场劝阻,避免了一场伤亡事件。

阿不力孜指着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树说:“儿子上大学以后,有些重活自己做不了,都是买尔旦带着辅警来帮忙,这一片葡萄树,都是他们干的。”新疆的葡萄树需要埋在土里过冬,民间叫“压葡萄”,否则会冻伤。等到春天再挖出来,重新清沟上架。这两件事是葡萄园里最重的活儿。

在这个“风库”里,警民共同协力,挑起“最重的活儿”,共同守护着这处咽喉要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