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河南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内,“语贯古今字载中华——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成果展”正在展出。记者从在此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语言文化工程产出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语言文化之力。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以来,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整合全国优势力量搭建协同创新攻关平台,首批共有17家高校和文博单位入选,42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工程建设,部署重点研究项目近200项。目前,已产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推出《甲骨文摹本大系》,发布《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等。
教育部、国家语委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我国语言资源进行多模态、全息化、标准化的记录与保存。“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全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田立新说。
在数字化赋能方面,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汇聚近百项高质量语言资源,打造了汉字信息服务、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等20余项数字化语言服务。中华精品字库工程计划精选100位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代表作品开发成电脑字库,实现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目前已完成了颜真卿、柳公权等40余款字库产品。
在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广传播方面,教育部、国家语委2014年启动实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截至目前,已梳理1100余条思想文化术语,出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等170多种术语系列图书,形成“图书+数据库”的立体化产品体系。
打开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网页,经典传承、语博书屋、语博学堂、语言智能等板块映入眼帘。在语言智能板块,用户可以体验发声测评词典、多语种同声翻译、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等。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王晖介绍,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是教育部、国家语委创新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成果之一。近年来,在队伍建设方面,该工程示范培育7万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带动地方培训100余万人次,有效提升教师中华文化素养和经典诵写讲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各地各校探索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在河南安阳,105座甲骨文书屋让书香飘满城,37所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让孩子们亲近古老的文字。当地每年组织培训甲骨文骨干教师100名,为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殷契文渊”大数据平台在安阳完成三期建设,甲骨文研究取得新突破;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的“我爱甲骨文”主题课程,殷墟博物馆开发的“字有乐园”等主题课程,每年吸引青少年游客100万余人。本报记者 吴 月 王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