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田园风光秀丽的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A级景区”等 “国”字招牌吸引眼球;会馆寺庙、民居祠堂、戏台阁楼、宫观教堂、驿站商铺尽收眼底;陈氏住宅等极具年代感的老建筑映入眼帘;一层层稻田泛着绿意,田园风光秀美如画。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乡村CEO方洪周为我们讲述着“万里京运第一站”的过去,让人瞬间回到驼铃声声、商贾络绎的马帮时代;介绍着白雾村的现在,正紧跟时代大步向前;擘画着白雾村的未来,必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方洪周(左二)与导师合影


(相关资料图)

方洪周讲述白雾村历史

方洪周介绍古建筑修复情况

保护传统风貌,守住乡愁记忆

“万里京运第一站”的白雾村,因铜而盛,因铜而衰。盛衰兴败,演绎了千年的沧桑,雕刻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印记。如何让白雾村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跑出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加速度”,是方洪周考虑得最多的事情。

“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计划”二期培训开班在即,方洪周找到会泽县娜姑镇分管领导,向领导报告了自己的想法——特别想通过参加乡村CEO(即“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提升自己的乡村治理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最终,他经过层层遴选,成为“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计划”二期培训学员中的一员。自2023年5月以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昆明,抑或在上海培训,他都不落一次、不漏一课,认真聆听了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先进代表的专题辅导。经常与曲靖师范学院导师王军博士、授课专家、本班学员探讨基层治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运营管理等思路和方法,就如何盘活村落资源、挖掘乡村价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旅融合、开展乡村研学、建设数字乡村等关键性问题在交流中反思、在考察中提升。此外,他专门挤出时间驱车前往本班8名学员的工作单位,虚心向同学学习,借鉴管理经验,努力做到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古色古香的白雾村,承载着风霜雨雪中的岁月变迁和袅袅炊烟里的风土人情。白雾村浓缩了水工文化、铜商文化、马帮文化、会馆文化、宗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的精华,甚至连西方宗教文化也在这里竞相绽放,呈现出中西文化共存共融之大观。保护传统村落事关白雾村乡村振兴的大计。唯有使发展和保护的理念互融共通,深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协同发展,白雾村才能焕发出更加盎然的生机,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方洪周深有感触地说。

方洪周介绍白雾村景观

方洪周介绍乡村振兴推进情况

方洪周介绍村民增收情况

一村一景、一景一韵唤起浓浓乡愁。为了更好地保护建筑风貌、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白雾村严格保留传统村落历史格局,对不协调建筑采取拆除、立面改造等进行整治,对古树、古街、古道、古建筑等历史要素进行保护。通海会馆、楚黔会馆已经修复完成,做到了修旧如旧。

今天的白雾村,正在保护中走向振兴。方洪周和其他村组干部一道,积极探索在保护中实现发展的路径,科学建立白雾村具有文化价值的档案。做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工作,策划“历史文化+旅游”的延伸产品,发挥历史文化遗迹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文学价值,讲好白雾故事。营造铜商古道的主题氛围,策划节庆活动、摄影活动、网红打卡、写生活动、文化研学等沉浸式业态。通过互联网、自媒体、传统媒体等不同渠道提升白雾村的文化影响力。让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白雾村,吸引更多文艺工作者追逐的目光,激发更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

独具特色的村史馆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极具年代感的陈氏住宅

分层分类施策,促进村民增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方洪周团结带领村组干部,坚持把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作为中心任务,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分层分类实施增收措施,努力实现村民增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闯出历史文化名村增收致富新路子,迎来振兴发展新生机。

努力盘清资源,因地制宜选好产业。他们在深入分析全村资源资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 “梁子能源坝子菜、农旅融合促振兴”的总体思路,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夯实群众增收基础。一是盘活“人”资源,发展劳务产业。抓住沪滇劳务协作等机遇,对全村3953名劳动力开展就业对接、技能培训、权益维护“一条龙”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年均实现务工收入5800余万元,“白雾施工队”“白雾厨师”逐渐形成品牌。二是盘清“山”资源,发展光伏产业。积极与华电道成有限公司合作,流转荒山荒坡410亩,发展光伏产业15.26兆瓦,有效实现“荒坡生金”。三是盘清“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发挥水资源丰富、海拔适宜等优势,争取沪滇协作资金1150万元,建设稻虾、稻蟹养殖基地1100亩,年均实现产值1600余万元,曾经荒废的冷浸田变成“聚宝盆”。四是盘清“地”资源,发展蔬菜种植。利用坝子水利条件好、土地平整优势,争取资金12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绿色蔬菜基地1100亩,年均实现产值1500余万元。

全力激活资源,分层分类促进增收。根据农户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情况,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实现了“人无一个闲、地无一块空”“人人有事做、户户有增收”。一是对有土地、有劳动力农户,扶持产业发展促增收。对有产业发展基础的1220户农户,建立“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由村党总支综合运用带农奖补、优惠贷款、水费减免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通过统一标准、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方式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技能培训、订单收购、农资供应等服务的方式,吸引农户以土地入股、流转、生产托管等方式参与经营,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其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占10%、10万元以上的占40%。二是对土地较少、有劳动力农户,全力稳岗就业促增收。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1543户2238人,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措施,推动稳定转移就业,实现人均务工收入2.6万元。对土地较少、有劳动力但无法外出务工的310户415人,成立劳务合作社进行“点对点”培训,全部吸纳进产业基地就近务工,实现人均务工收入1.5万元。三是对土地较多、无劳动力或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户,用活土地资源促增收。积极引导土地较多、无劳动力或长期外出务工的658户农户,通过将土地流转或入股的方式增加财产性收入,累计流转土地2410亩、户均获得土地流转收入4240元,入股土地80亩、户均增收7000元。同时,建立土地流转租金定期上浮机制、入股经营收益返还机制,确保了发展效益农户共享。四是对土地少、劳动力弱或无劳动力的农户,发展集体经济反哺促增收。通过参与光伏电站、种养基地收益分红等方式,年均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8万元。利用集体经济收入,扶持土地少、劳动力弱或无劳动力的农户22户,其中开发公益岗13个、户均增收9600元,救助无劳动力户9户、户均增收3000元,实现了增收路上一个都不少。

游客络绎不绝

修复完成的楚黔会馆

美丽宜居的白雾村

白雾村田园风光秀美如画

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方洪周介绍,白雾村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金字招牌,成立了会泽县白雾名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1100万元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为持续增收培育新动能。

突出打造“名村+旅游”。白雾村努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做强“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品牌,协调推进先锋书店在白雾村落地,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健全完善寿星山配套基础设施,努力推动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以国家AA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修复部分等古建筑,新建观景走廊、停车场等旅游设施,扶持发展客栈6家、农家乐9家、特色小吃23家,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注重打造“农业+沉浸体验”。白雾村注重开发田园垂钓、稻田风情摄影、山巅观星露营等新业态,打造集采摘、垂钓、观光、教学于一体的复合体验园,发展土特产品15种,拉动当地产品销售。

全力打造“文化+节庆活动”。深度挖掘农耕文化、马帮文化等文化元素,举办石榴文化节、重走铜运古道等活动,扩大名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起步良好。今年以来,白雾村老街的特色小吃店门庭若市,参观村史馆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人数持续攀升,农户发展手工、网店等产业收入可观。

方洪周认为,要让白雾村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就要更新旅游产品,包装历史文化研学项目、数字博物馆项目、主题文化民俗演艺项目、山水主题徒步线路、主题文创产品、主题餐饮民宿等文化旅游大项目,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吸引更多企业进入白雾村,从而搞活乡村经济,吸引村民参与旅游经营,全面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白雾村的铜运古道,穿街而过,沧桑的石板街,仿佛还在回响着马蹄声声;白雾村的泉水,流过每家每户门口,清澈透亮、溪水潺潺,映射着老屋古树,俨然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白雾村的田间地头,稻农忙碌于阡陌相交的田畴之间,呈现出一派“家家抢时节,户户忙生产”的景象。

这已经是我第10次去白雾村了。无论哪次去,白雾村都保持着古老淳朴、山峦叠翠、古韵悠幽的风貌,那种古朴的气息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而眼前的青山为屏、绿水环绕、田园风光,又能把你带进另一个白雾村,令你心旷神怡。今天的白雾村,已然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沃土、宜居的乐土、心灵的驿站、文化的港湾、画板外的素描、摄影家的天堂,值得一去。

通讯员:刘兴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