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上海书展如期而至。当你再次看到在烈日当头下,又或雷雨过后湿漉漉的大街上排成长队等候进场的读者;看到中年男人手中提的塑料袋里装满了书满载而归,像逛了一次大卖场;看到一些女孩子坐在新书分享会的现场,掏出笔记本认真写下些什么;看到两个背着书包的学生因为在展厅里逛累了,坐在台阶上边吃带来的食物边窃窃私语。你会觉得,看书、买书其实离大众并没有那么远,是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只是,不知何时起,书展的展厅里五步一直播,有些是在几处专门辟出的角落,有些就索性在大厅里支起手机架,几个人对着屏幕,捧在手里的书一本本换,依稀能辨出的几句话是:“今天五折销售,五折,五折!”因为有的“主播”怕现场人来人往,影响录音效果而使用了麦克风,声音之大令许多原本想驻足翻阅的读者只能在书摊前稍稍一晃,随即离开。知道这种行为是在进行直播卖货的年轻人尚能理解,而许多来书展的中老年人遇到这种“直播间销售”,大多直接绕道而行。
图说:上海书展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书是文明进步的阶梯”,书同时也是商品,是商品就需要销售。近几年网络购物的兴起使书也进入了直播带货的范畴。“万物皆可直播”,确实,在某宝某音上的直播间带货卖书,靠着不带喘气的语速重复着同样的语言,靠不断派发红包的宣言,有一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主播也随之一炮而红,带动的图书销售码洋一时间高歌猛进,令人欢欣鼓舞。
然而,书终非辣椒酱非面膜,书又是一种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的特殊商品。人和书的相遇,一如人和人的相遇,往往有个斟酌比较的过程。对于阅读者而言,逛书展不仅是完成一次图书交易,更如赴一场文化盛宴,那么,在“吃饭”时不大声说话,是不是应该默认为一种参与者共同的内在素养?
身处互联网,触角无处不在。图书购买方式愈加便捷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来参加线下的书展?是因为相比实体书店,书展上推荐的书目更系统,更全面,能把你知道想要买的书集中起来,也能把你不知道想要买的书也集中起来,节约了大量的搜索与浏览时间,还有各种由作家本人参与的推荐活动。听听作家自己的发言,比阅读序言能更直接生动地领会到书的价值。读书真正目的是获取书的思想,而获取思想最快的途径莫过于同作者交流。我们可以邀三五好友坐而论道,也不妨独自一人徜徉书海。这样逛书展既是选书购书,也是更新阅读理念,不仅是知识之旅,还是审美之旅。
上海书展的口号是“我爱读书,我爱生活”,呼吁人们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阅读中领悟生活的力量和意义。这个口号可谓切中时弊。口号是主题的凝练表达,也成为书展活动的组织形式和书展的结构布局。通过有意味地选择图书的种类、内容,划分展览区域,开展阅读活动,布置展区环境等,形成某种互相呼应的链接,从而有效地阐释并直观地呈现一次书展的主题。好的书展必然具有强大的自我阐释能力,在浓浓的书香中释放出人文和艺术的气息。(徐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