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可在昆山花桥换乘,上海苏州地铁连在了一起。
苏州轨交11号线全长41.25公里,设站28座,西起苏州工业园区唯亭站,与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换乘,东至昆山花桥站,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换乘,它是国内首条与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联接的线路,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性工程。
24日,翁国良早上6点就从苏州老城厢三元坊站附近的家里出发,大约2小时后抵达苏州11号线花桥站,现场见证苏州11号线开通——让他特别高兴的是,今日,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发放1万份沪苏地铁攻略,而攻略制作者便是翁国良,以后还将考虑再印。
【资料图】
翁国良近照
制作沪苏地铁攻略
翻看这份沪苏地铁攻略,虽绝大部分数据来自官方渠道,翁国良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小心思,比如每站标明了以花桥站起点所需的预计时间和票价,其中上海最远的是16号线滴水湖站,需要147分钟,车票14元;苏州最远的是4号线同里站,需要142分钟,车票13元。
这份攻略从策划到印制前后有一年时间,今年春节前构思完成,其间翁国良还曾跟自己在上海生活的弟弟等人征求意见,“搞清楚究竟需要什么”,春节一过,苏州轨交集团便找到他,当听闻他制作攻略的想法后,当即表示这份攻略是市民需要的。在这份攻略中,他画的第一张图是上海地铁攻略,紧接着是苏州轨交攻略,之后又先后绘制沪苏轨道交通卫生间攻略、无障碍设施攻略,以及沪苏A级景区攻略、沪苏三级医院攻略、沪苏高校攻略,共六张折页组成完整的沪苏地铁攻略。
57岁时,翁国良在即将退休的年龄开始学习使用电脑,最近他为制作攻略,汇总了超10万个官方数据,在PS软件中建立超3700个图层,“为减少版权纠纷,就连地铁线路都是自己一笔一笔画的”。他向记者展示了储存在电脑内的攻略完成图以及不同图层组成的过程图。为能清晰、完备地完成攻略制作,他将自己的电脑分区当作一个房子的三室一厅,各司其职,四个盘中,一个安装系统,一个安装软件,一个储存文档数据,一个则负责攻略制作和存储。此外,为制作这份攻略,他不但自己在网上找官方数据、各处现场踩点,还多次让家住上海8号线陆家浜路站附近的弟弟帮他实地走访上海地铁的情况。
这并非翁国良首次制作交通攻略。2011年,退休已有7年的翁国良经过大半年准备,制作出版了《BUS苏州游》,因从乘客的角度出发制作攻略而获得一致好评,其中他还编入了上海、杭州、无锡等地的长三角旅游景点公交线路,上海部分便简要标注了知名景点邻近的地铁站信息。2013年,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一周年举办征文活动,翁国良原创的1号线攻略获得极高评价,这便是他制作苏州地铁攻略的肇始。
当问及现在手机上不是可以查到相关地铁信息吗?对此,翁国良并不反驳,但他始终觉得“手机不能整体看到苏州、上海的地铁相关信息”,而这份攻略不仅适用老年人,同样适用年轻人,可供随时翻阅查找,提前规划线路,不仅包括准备购票零钱、换乘站点,还有长时间乘坐地铁时提前规划中途前往洗手间的站点等,比如上海有些老线路不少站内没有卫生间。
上海11号线花桥站出入口,一侧是10年前投用的步梯,一侧是正在安装的电动扶梯。
一半上海一半苏州
6月22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开通前夕,翁国良制作的攻略完成印制,翁国良拿到了1000份。他表示,即使这些也不够送给有需要的人,他拿到当天便已经送出一部分,并且还寄给了常熟等地的朋友,采访当天常熟的朋友给翁国良拨来语音表达感谢。
前几天,翁国良就盘算着苏州11号线开通后,他要马上动身乘坐地铁前往上海的弟弟家。但他也有苦恼,原本答应送给上海朋友们的攻略,应当如何带过去?按照原计划,他本来打算把500份给苏州朋友,500份送到上海去,可一份攻略包括外包装和六张折页已有些分量,更何况此前求攻略的人不少,以至于还有人问哪里能买到,为此他只能“蚂蚁搬家”送到上海朋友手中。
今年已近80岁的翁国良,自称是一位“苏州上海人”,他出生成长在上海城隍庙附近,自1962年便离开上海,前往西北工作,1973年正式定居苏州,前些年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教师岗位上退休。在当年正式定居苏州前,他曾和妻子回到上海、苏州探了次亲,也算是考察转业后的选择,“当时的苏州真的是小苏州,除了苏州火车站都静悄悄的。”但相比上海,考虑到工作、住房等因素,最后决定留在苏州,在他看来,“江南人还是要回江南”。
苏州11号线的开通,让翁国良激动万分,他的两个“故乡”通过轨交连在了一起。在翁国良看来,这条地铁线虽然不会成为很多人出行的第一选择,“但它也不是一道简单的1+1=2的数学题,而是一道值得深入探讨的语文作文题”。他解释,于不同的人而言,可以基于不同的目的地,采取不同的交通选择和组合,比如对于最近数趟往返上海市区与花桥之间的记者,上海11号线几乎是唯一被考虑的选择,虽然高铁能完成点对点快速通行,但到达昆山南站后,即使打车前往花桥也需30分钟以上,因此未来前往苏州11号线沿线一些地区,地铁仍是不少人的优先选择;而于区域发展而言,它也将吸引更多脚踏实地的产业和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沿线落地,带来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此前有次翁国良与苏州轨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交流得知,在苏州轨交11号线建设过程中,这位负责人除了与翁国良这位“苏州上海人”交流颇多之外,他还与一位“上海苏州人”往来频繁,这是位上海的轨道交通专家,其间该专家对苏州11号线建设运营提了不少建议,这位负责人感慨,“这次也蛮巧,遇到你们两个,一个是苏州上海人,一个是上海苏州人”。
花桥站内景
可供选择的发展红利
关于往返上海与苏州之间,翁国良经常被问及“关于地铁、高铁和自驾如何选择”的问题,他说,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选择。
他以今年清明节期间的返沪经历举例,他和老伴提前两小时出发,从陆家浜路站附近前往上海火车站,回到苏州家中全程也要3个多小时。而摊开翁国良自己制作的攻略,简单计算不难发现,同样的起止点若采取地铁通行,时间同样少于4小时。相比之下,地铁费用并不比“普客+地铁”的花费高,同时远低于“高铁+地铁”的价格。当然,对于商旅人士、年轻人,不少场景下高铁仍是最优解。
16号试乘首日,翁国良便尝鲜乘坐苏州11号线。20日,他又一次乘坐苏州11号线来到花桥站,此次他有了不少新的感受。他向记者展示当天拍到的三个换乘通道,在他看来,“这是3个廊桥连接两个年代”,一侧是开通于2013年的上海11号线花桥站,另一侧是开通于2023年的苏州11号线花桥站,其中两条是安检互认的免检通道,可提高换乘速度。10年时间见证着地铁建设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更体现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一步跨越。
20日是翁国良首次乘坐上海11号线,而这只是个开端。对他来说,未来往返上海与苏州,首选将是地铁。他期待着乘坐地铁前往上海,不需要提前买票、进站候车。翁国良曾吃过公交车晚点,未能赶上火车的亏,原本晚上9点多可以到苏州站,在上海站排队改票只能改到凌晨2点左右到苏州的车次,当时苏州还未有夜间公交,只得从苏州站一路走到4公里外的苏州家中。
采访最后,翁国良回忆起了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经历:为回上海探亲,翁国良春节期间会选择搭乘当时称为“棚车”的“黑皮车”,顾名思义,就是外观为黑色的运送货物的货车,相对应的是旅客列车“绿皮车”,棚车车内没有座位,大家就席地而坐,别看条件简陋,棚车车票是当时的抢手货,绿皮车票价起码要贵上一倍;同时,棚车在沪苏之间站站都停,全程要花费两三个小时,而且只在春节期间开行,为的是满足上海与苏州等地人们春节走亲访友激增的需求。
如今,有了自驾、高铁、地铁等交通方式,大家的选择更多了,人们得以享受到更多的发展红利。今年底,苏州11号线将与3号线贯通运营,实现同一辆车穿行“苏州3号线+11号线”,在翁国良看来,到那时往返沪苏两地可以少换乘一次地铁,加之今天花桥无感换乘通道正式启用,未来将更为充分体验到同城化生活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