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赵丙成,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痴人”,由于对电影的热爱,他从物质还不太富裕的年代就开始收藏放映机,20年来,收藏了200多款放映机和2000多部经典胶片影片,还用镜头记录长影艺术家的晚年生活,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但赵丙成觉得自己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因为我喜欢电影!”他憨厚地说。

赵丙成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他来说,能看场电影是件绝对奢侈的事,“我家在松原市,家里有六七口人,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是18.86元,但是因为家里人口多,所以5分、8分、1毛钱的电影票,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奢侈品,但是我就是喜欢看电影。”为了看电影,他经常和小伙伴走很长的路。

真正改变赵丙成的是在1982年,那时候社会生活已经改善,电影放映的场次相对增多,但仍然不能随心所欲地看电影。有一天赵丙成的工作单位请来了放映队放了一场电影,他找到放映员商量,能不能等单位放完后去他家那边放一场。放映员答应了,赵丙成急忙跑回家里告诉父母给放映队准备饭,等他返回单位时,电影已经结束,放映员也已经走了。因为这件事,赵丙成暗下决心,将来如果有可能,自己把电影放映机买回家。


(资料图)

没想到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1998年,赵丙成去长春古玩城办事,偶然看见一台16-4电影放映机,立刻勾起了他的回忆,尽管配件不全,他还是花了一年工资把它买了回去,为此还和爱人大吵了一架。

第一台放映机到手后,赵丙成越发关注放映机的相关消息,听到哪里有好的放映机,他不惜代价也要买到手:为了买到一款法国百代公司1898年出厂的世界上第一代9.5毫米手摇式无声电影放映机,他特意从长春赶到上海将它收入囊中;1926年美国生产的柯达放映机卖3万多元,月薪还不到200元的他足足跟踪了将近一年才最终决定借钱买下……“很多人说你买这玩意既不能吃又不能喝,啥用也没有,但我喜欢啊!”

为了这份热爱,赵丙成还自学了放映机修理知识,有事没事就自己动手调试、修补这些放映机,直到每一台放映机都能放出电影为止。“有4台破旧的放映机,我和我的合作伙伴用了4个月才修复完成。”

虽然如今电影技术日新月异,胶片机已退出历史舞台,但电影文化却是一脉相承的艺术。赵丙成表示,自己这些年花在放映机收藏上的钱,粗略估计至少也有上百万了,不过只要看到个人工作室内外陈列的20多年来收藏的200多款放映机和2000多部经典胶片影片,他的眼中立刻就有了光。

收藏放映机后,赵丙成变得格外关注放映机背后的故事。在一次采访长影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三班长”的扮演者、老艺术家白德彰时,他讲了很多关于电影拍摄幕后鲜为人知的事情,“拍摄《冰山上的来客》时,因为海拔太高,无法生火做饭,制片主任就用牦牛驮着饭菜送上山,一趟得走两天。而‘一班长’张冲宵则在拍摄电影《吉鸿昌》时突遇车祸,摔断多根肋骨,无法行走,最后借助塔吊,将人直接吊到船上,完成了该片最后一个镜头的拍摄……”2012年,看到收藏放映机过程中结识到的一些老长影艺术家正在逐渐老去,赵丙成萌发了用镜头记录老电影艺术家的晚年生活的念头。与收藏放映机全凭一腔热爱不同,记录长影老艺术家的生活,让他自发自觉地生出一种历史责任感。

“我第一个采访的长影老艺术家是刘世龙老师,也就是《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扮演者。”赵丙成表示,见到刘世龙老师的那一刻,他十分激动,因为王成是电影中的英雄,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名字中的“成”,就是父亲参照英雄“王成”的名字取的。

“刘世龙老师非常平易近人,能第一个采访到他,也给了我更多信心和勇气!”赵丙成介绍,迄今为止,他已经走访了李前宽、肖桂云夫妇,袁乃晨、王晓棠、白德彰、李瑛、金迪、于兰等70多位艺术家,比他们岁数稍小一些的刘晓庆等人,他正在陆续采访中。

“随着许多老艺术家的离世,我忽然发现自己正在做的是抢救式走访。”赵丙成表示,身为特殊的电影人,能为“电影城”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他深感荣幸!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殷维

图片来源:孟绍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