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不少孩子突发高烧、抽搐

让家长揪心


(资料图)

有医院表示

一周内接诊了500多例

患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其中发生抽搐的约40例

医生提醒:

“进入夏季以来,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高发,

具有传染性,

学龄前儿童需重点防范。”

进入高发期!福建多地卫健、疾控部门提醒

6月17日,福州卫健委发布健康提醒: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别慌!可防可控不可怕!

6月15日,厦门疾控发布提醒:根据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和既往监测数据,厦门市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是5-6月和9-10月。目前厦门市已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另外,近日,泉州、南平、宁德等多地卫健、疾控部门都发布了相关提醒和防护指南↓

4岁男孩突然高烧40℃ 退烧药也不管用

前几天,4岁的楠楠突发高热,体温直冲40℃,一天内热峰达三四次,即使服用了退烧药,也始终没办法降至正常温度。

怎么回事?孩子不会中招流感了吧?着急的爸爸妈妈赶紧带着孩子到浙大儿院发热门诊就诊。

接诊医生进行仔细体格检查后发现,楠楠的嘴巴里长了不少疱疹,一碰就疼,身上其他地方也有红红的皮疹。根据典型的皮疹表现和皮疹部位,医师判断,楠楠是中招了手足口病。

图源:浙大儿院

姐弟突发抽搐 确诊手足口病

6月15日凌晨1时,1岁男孩悦悦(化名)突发抽搐被妈妈李茹(化名)抱进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儿科急诊室,诊断为手足口病。同日下午3时,3岁的姐姐萌萌(化名)也因抽搐入院,同样诊断为手足口病。

该院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嘉表示,本周内该院儿科急诊已接诊500多例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其中发生抽搐的约40例。“进入夏季以来,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两者症状相似,都属于自限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学龄前儿童需重点防范这两种病。”

五六月份多发!要高度警惕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通常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

多数感染的儿童为普通型,发病时间快,在口腔,口周会出现疱疹、手足处出现疱疹和斑丘疹,但疱疹并不局限于这三个部位,屁股和腹股沟区也可能会有疱疹,出疹的同时或者出疹前都可能会出现低热的状态。

●少部分儿童发病后迅速影响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并且容易发展为心肺功能衰竭、肺水肿,极容易有生命危险。

避免手足口病误诊,家长可以配合这么做

临床上,也会发生将手足口病误诊为疱疹性咽颊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水痘或脑炎。

误诊主要原因不排除医生追问病史不详细、查体不仔细,特别是就诊时手足口病皮疹特点不典型的。

就医时,家长可以配合医生:

1. 描述清楚孩子发病的时间、哪些部位出现疱疹、有经过哪些治疗、病情有哪些变化;

2. 主动告知医生有没有接种过EV71型灭活疫苗;

3. 告诉医生有没有接触过手足口病或咽峡炎的孩子,或是同班级有没有相似症状的孩子;

4. 安抚宝宝配合医生体查。

不幸“中招” 该如何护理?

1.勤测体温

生病期间,要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2.清淡饮食

由于口腔疱疹,孩子可能拒食,可以多喝温水,吃清淡、易消化的粥或面食等,不吃硬的、刺激性的食物。

3.减少外出

尽量减少外出,尤其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场所,若是学龄期宝宝,建议症状消失一周后再继续上学。

4.密切关注

密切关注孩子精神状态,若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如何避免中招?

1.勤洗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2.勤通风

家中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勤清洁

孩子的餐具、水杯、奶瓶等物品,使用前要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孩子的毛巾、被褥等、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4.避开感染源

在流行季节及地区,尽量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或急性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

5.补充营养

夏季天气炎热会影响小儿的消化功能及食欲,除注意饮食清洁、清淡外,还应补充营养:如新鲜瓜果、豆制品等,忌食生发和生冷之物。

6.接种疫苗

6月龄~5岁的适龄儿童可接种EV71灭活疫苗(但请注意,不同疫苗产品的适种年龄略有不同),预防由EV71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

转发提醒身边的家长!

微信改版了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来源:福建卫生报综合福州卫生健康、厦门疾控、钱江晚报、潇湘晨报、浙大儿院等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陈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