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独一无二的科教“基因”将孕育好产业“生命”?
(资料图片)
“创新是引领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薛侃在17日举办的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称,杨浦还将持续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新内涵,开拓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新路径,“不但要在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还要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
2022年,上海杨浦地区生产总值站上2000亿元台阶,增幅位居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杨浦区域经济加快恢复、整体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增幅位居上海全市前列。
产学创融合
上海杨浦有产学创融合的独特土壤。
一方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在内的几所高校数量占上海高校总数的1/3,且集聚了上海约30%的硕士生、20%的本科生;另一方面,杨浦还拥有100多家科研院所、21家国家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
位于新江湾城区域内的湾谷科技园,既是国内第一家“大学边上”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杨浦产学创融合的缩影。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以创业者的心态成长。”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表示,自1997年湾谷科技园在杨浦诞生以来,20多年来,园区以复旦大学等优势高校为学术依托,开启小额贷款下的资本经营模式,并逐步建立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当前,杨浦正持续在科技创新、转化与要素配置上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
谢吉华告诉记者,科技园也正在打造三大功能服务平台以注入更多力量,这包括技术要素平台(由上海技术交易所来承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功能型平台(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来承载)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下阶段,产学创融合也需要凸显更多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和全球化。”
事实上,科技园为打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创造了一个技术转移交易服务生态圈,这也吸引更多企业在此发展壮大。
“我们公司预计在2024年递交上市申请,目前每年收入规模约为4亿元左右。”一家坐落于上述科技园的企业、复志科技创始人兼CEO封华告诉记者。
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封华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他表示,创业早期,公司在科技履约贷项目中拿到了约500万元的贷款,顺利渡过初创投入期;创业中期,我们通过上述三大平台对接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专利,这也助力我们在研发上的改进。
“下一步,我们打算在科技园范围内,通过技术要素平台来找一些好的技术和专利,通过授权、收购等方式,尽可能地转化为前沿的3D打印产品,为公司的产品管线服务,不断提升公司的实力。”封华补充说。
上海杨浦区副区长徐建华表示,杨浦“大创智科创走廊”的打造,将整合包括湾谷科技园、大创智、环同济、财大金融谷等在内的多个载体板块来以创促产。比如,从环同济来看,杨浦与同济的区校合作不断深化,先后成立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国家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等,下一步还将积极打造一些颇具特色的未来生活引领区。
创新环境更宜居
杨浦现阶段拥有18万在校大学生。记者注意到,位于五角场街道国定支路睦邻街区的“人人会客厅”为白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一处休闲、宜居的休闲场所。
“原先,街道较为关注一老一小,近年来,我们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拿出来,改造并寻找团队运营这一空间,让更多白领、学生也能参与到社区共治中来,一起来享受大家共同创造的成果。”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社区党建办副主任李燕平告诉记者,书屋、咖啡店等都已经陆续在会客厅里落地。
据李燕平介绍,由于街道里有不少在附近B站、美团、抖音、爱回收等公司就业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早晨上班路途中会来这里先买一杯咖啡;而同时周末时间,这些年轻人也会来这里进行书画、摄影、汉服等主流文化交流。
下一步,杨浦将如何继续吸引科创人才落地?杨浦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炜表示,杨浦将探索建立海外人才引进联盟和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科创人才工作、出入境、物品通关等方面创新举措先行先试。同时,围绕人才落户、住房安居、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问题,升级优化“杨浦人才服务一卡通”的功能,不断完善人才发展“软环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