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1

为什么要实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实践证明,不论课标写得多好、教材编得多好,都无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只有通过教师这个转化剂或中介,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和能量。因此,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确保新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这是因为:

第一,教师虽然认同课程理念,但是对如何落实理念有很多困惑;第二,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第三,教师对学情的认识模糊,分析泛化;第四,教师对如何设计有效教学目标还掌握得不好;第五,教师习惯于把自己的教学逻辑强加于学生;第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也不清楚他们是如何学会的。

还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一,教了就等于学了吗?其二,评价理念与意识——教如何没有引起学的发生,其价值何在?其三,评价目标与内容——教师如何通过“教”确保“学”发生?其四,评价结果的使用——评价后,如何使用评价结果?


【资料图】

可以看到,在实际教学中评价是无处不在的。所谓“教学评一体化”,不纯粹是对学生的“评”,也包括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评”。因此,教师需要建构评价意识、评价手段、评价能力,这样才能把评价落实在教学中。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评”并不只是指期末考试、毕业考试,而是关于教学的评价。考试只是对于学生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不足的。如果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及时的解决,最后等测评或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学生“没有学会”,就来不及补救了。因此,“评”应该发生在日常教学中。

2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

1.大单元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评”

“评” 是为了更好地教与学,一个单元不是学习的结束,前面不评价,后面的单元教学无法更好地开展。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促学功能,发挥评价对教学所形成的积极、正面的点拨作用,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以此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2.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工具

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评价工具的全程导航与跟踪,那么在教学中目标将更明确、评价信息更完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新增学业质量标准,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指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这为“大单元教学”和“教学评一体”进一步探索、尝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由此可以预见,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将会是今后一定时期重点研究的内容。

可见,评价工具可以用来“边教、边学、边评”,以评价来导教、导学,学生使用评价工具开展单元学习。教师使用评价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评价信息,借助工具的评价性能,将收集来的评价信息进行处理与优化,从而改进教与学。

因此,基于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需要的评价工具,必须要能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评价要一致,教学评要形成完整的闭环。

3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内涵

新课标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的课堂,要求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大任务、大活动开展。这是因为基于新的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从知识逻辑走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开始更多关注到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任务会分解到每个学生身上,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让学生在经历与体验中,达成深度学习。学习的具体结果,则通过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形式呈现(如下图)。

回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体化”,一定要基于目标(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教学目标)。因此,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评一体”设计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视角,学习目标、学业质量和任务活动是一致的;第二,教学视角,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堂评是一致的;第三,聚焦核心素养,把握教材,读懂学情,基于目标做到教学评一体。

由此,运用大单元教学评设计模型,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步骤:

分析:包括课标把握与分解,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大单元目标叙写(核心素养分析)。

设计:包括大单元设计理念,教学结构图或大单元概念网络图、分课型课时规划表。

开发:包括大单元主题下的不同版本教材开发与利用、教学流程的梳理、大单元活动的开发、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

实施:指在大单元设计的统摄下的分课时实施。

评价:对课堂目标、学业要求或评估证据、学生行为、课后作品以及大单元测试为线索进行评价。

新课标下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评一体”设计是确保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大单元“教学评一体”是一种教学设计和组织理念,它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提出大主题或大概念,叙写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质量,任务驱动,创设真实问题情景、活动开展、嵌入评价,作业设计等。对“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搭建学习支架,铺设学习路径,让核心素养在课堂学生身上真实发生。

1.单元目标及学业评价

举个例子,老师们打算在暑假期间去旅行,目的地是西藏(预期目标),之后会围绕目的地西藏分成很多个小的目标点(比如唐古拉山口、布达拉宫等)。那么,如何证明到了目的地呢?所以需要知道达到目标的证明方法,也就是学业质量。

具体的方法有:

(1) 研读课标,了解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摘录与分解)。

(2)研内容分析(课程内容、教材编写体例、特点、内容结构、梳理与整合、不同版本比较)。

(3) 研学情(原有旧知、方法、情感、障碍点)。

2.大单元结构化、活动设计

老师最大的优势就是做设计,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位专业的设计师,当然,在不同的设计理念之下,设计思路是不一样的。

(1)大单元设计理念及思路

关于大单元教学,现在比较火的教学理念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项目化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大概念大单元问思辨统整教学”等,不同理念指导下的大单元是不一样的。(注:本文中我们核心讨论的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2)大单元结构图(含主题、知识线、认知线、教学线等)

明确了大主题,还要有知识线,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绝对不能说不要知识线。很多专家强调的“高阶思维”或“深度学习”的前提是,首先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度学习。如果连基础的知识读不懂,不能理解,何以谈深度学习?

掌握了知识线后,认知很重要。要从教的进度转向学的进度,首先要基于学生常识的学,自主的学,认知学,学了不会才是教学线。所以好老师是教到学生的不会处,好老师是教到学生的需求点。

(3)大单元课时规划表(含课型、课时、目标、任务、作业等)

盖大楼会先看图纸,看完图纸再看施工期。这就是大单元的课时规划表,这个表会分课型。因为我们还处于过渡期,还没有完全进入到以任务、情境、主题的形式开展教学,现在还脱离不了高中45分钟一堂课,初中40分钟一节课。而且还是一个单元结束后,有复习课,开始有单元导读 课、整本书阅读课、写作课等等,还是有课型的。包括这些单元又设置了讲评课、还有复习课等。

3.分课时实施(多个课时设计)

比如北京和重庆的一些学校,会基于学习内容调整课时,因为教育教学到了深度之后,一定是基于人的发展,而不是基于统一的规划或标准,我们需要的是基于学生学的程度,人性化规划时间。

(1)分课时学习目标及评价任务。

(2)分课时问题情境、任务活动。

(3)分课时学习检测与作业设计。

4.真实大单元学习结果及反思改进

其中包括:一,大单元真实学习整体建构图;二,大单元测试及分析;三,大单元学习反思与改进。

基于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师课前设计是关键,学生课中、课后学习建构是目的,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是一贯的。

总体来说是:主题统领、素养目标、评价任务、结构化活动、分课时实施、问题情景、迁移应用,总结反思。

总的来说,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

第一,大单元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第二,如何达成学习目标?(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组织了哪些学习活动?)

第三,为了高质量达标,如何收集证据和评价反馈?

结语

新课标下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 目标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教、学、评”共享学习目标,才能达成一致性(一体化)。

大单元目标设定之后,应设计用于证明目标完成的学业质量和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即“逆向设计”,教学活动嵌入评价任务,目标、评价、教学相互匹配,国家课程才能课堂实现。

教师设计评价任务要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明白,则学生一定不明白);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倡导“大任务”,是从“做题”转向“做事”。“大任务”是“做事”,就是通过做某事,来评价学生其是否达成目标。这样的“大任务”,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一段完整的学习时间,而不是每个问题都只要“对答如流”;能够保证学生围绕任务产生的学习信息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封闭统一的、绝对可控的。倡导把大任务设计成“表现性评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