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魏依晨
(资料图)
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
近日,“修水黄羽乌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这也是2010年以来江西省首个通过国家鉴定的家鸡遗传资源。
十二年磨一剑只为发掘一只鸡
江西修水县东部的九岭山脉,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山脉深处的黄坳乡,一种“肤色”奇特的鸡成了当地滋补的“秘密”。
这种鸡在当地被称作黄羽乌鸡。据《修水县志》记载,修水黄羽乌鸡从明朝末年就开始被饲养,具有乌皮、乌舌、乌肉、乌骨和乌爪的特征。
2010年,作为家禽学领域专家的刘三凤在一次调研中偶然得知当地有此鸡种,数量稀少且仅为当地少数农户圈养,无固定保种场所。刘三凤发现,该鸡羽毛卷曲外翻,脸颊黝黑,耳朵蓝绿、胫像竹筷、漆黑无肉、爪似铁钩、冠大暗红、周身皮肤漆黑。
“这种类型的鸡不要说在江西,在全国都很少见。”刘三凤认为,如此特殊的地方特色鸡种遗传资源应该要得到保护与利用,“不能就这么断了种。”
2011年,当地村干部和创业青年带领本村36户农民,历时45天在黄坳乡13个行政村收集黄羽乌鸡原始繁殖群体共计2398余羽。
在此基础上,由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自2011年开始对修水黄羽乌鸡进行了十余年的资源挖掘、保护和研究。
“项目多次垫资,就为了能保住鸡种。”在刘三凤看来,种质资源是情怀,也是责任。
12年间,江西农业大学毛辉荣副教授和刘三凤教授研究团队对其来源历史、数量、生产性状和遗传评估等进行了长期跟踪和探索,初步提纯群体外观特征,系统测定了修水黄羽乌鸡的各项种群特征性能,成功鉴别了卷羽性状因果突变,制订了种群的保种方案,为使修水黄羽乌鸡这一稀有又珍贵的黄羽类型乌鸡能持续保存和申报国家家禽遗传资源奠定了基础。
2019年修水黄羽乌鸡专业养殖合作社正式运营,2020年8月黄羽乌鸡原种场建成使用。
保种是个“科技活”,仅靠一己之力显然不够。
“在这样的保种成果背后,蕴含着无数人多年的努力。”毛辉荣说,团队联合修水黄羽乌鸡原种场、九江市农业农村局、修水县农业农村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系统开展了资源搜集、挖掘和种质特性研究,成功协助企业建立了黄羽乌鸡保种群体。
2000到20万羽修水黄羽乌鸡成了“金凤凰”
“修水黄羽乌鸡之所以能够从古至今保存下来,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该地处环山之间交通不便;另一方面,该鸡在当地长期作为药用使用有关。因此,当地居民代代相传地把它作为药用鸡养殖到现在。”毛辉荣说,想要保住这个品种,应该以当地群众自繁自养和保种场集中保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学保种。
近年来,在多方合力下,当地通过村集体创办企业,致富能人带头领办、村党员干部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乌鸡养殖,形成规模效应。如今,修水黄羽乌鸡的养殖从孵化、育种、种鸡养殖、对外销售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村集体管理模式,经过四年发展,现每年产出乌鸡苗20多万羽,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我们村的村民参与度100%,每户农户都养了几十羽黄羽乌鸡,通过这一项每户每年增收两三千块钱。”黄坳乡三塘村村支部书记徐雪锋说。
“从分子学水平研究表明黄羽乌鸡血缘具有独特性,黄羽类型乌鸡在我国地方鸡品种中颇为少见,同时兼具乌鸡和卷羽等别具一格的种质特性就更为稀有,上述特征为其遗传资源审定后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毛辉荣告诉记者,在国家通过修水黄羽乌鸡遗传资源审定后,研究团队将继续利用现代分子技术,组建核心保种群,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良繁体系,加大对于黄羽乌鸡保种场、良种扩繁场等各级品种繁育结构的建设力度。
(江西农业大学供图)
(来源:科技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