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不过五十岁了。” 刚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张允和就听到医生对自己的冰冷“宣判”,此时,她四十多岁。

其实张允和对这样的“宣判”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 算命的就说她活不过三十五岁 ,但她打破了这“迷信诅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今,再次被下达 “死亡通知书” ,她仍不信邪,出院后和丈夫一起定下 “三不原则” ,打破了自己短寿的“魔咒”,与丈夫恩爱活到 93岁 。

张允和与丈夫的“三不原则”是什么?夫妻俩是如何一起活到九十多高龄的?除此以外,两人还有哪些长寿秘诀呢?

张允和与周有光

35岁的“死亡诅咒”

上世纪初,苏州有个远近闻名的富商叫张武龄。凭借祖上的丰厚积累,他不但坐拥万顷良田,而且在教育界颇有贤名。

值得一提的是,张武龄非常热衷女子教育,还创办了专门的女校,他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开明的。

在他的教育下,张家的四个女儿都才貌双全,张允和正是他的二女儿。可是早些年每每提起张允和,张武龄心里总是会揪紧一下。

因为 张允和是早产儿 , 七个月 时就来到了人世。就算是现在的医疗条件,这样的孩子都有可能养不住,何况那是在一百多年前。

张武龄和四个女儿

张允和出生时,体重还不到四斤,整个人都皱巴巴的,看上去非常可怜。而且遭遇了很危险的脐带缠脖,她的整张小脸都被憋得发紫。

好在她的祖母坚信自己的孙女不会有事,找了不少人来救张允和。最后洋方法、土方法齐上阵,终于把张允和“抢”了回来。

不过,胎里带的虚弱非常难补,就算全家人想方设法地呵护张允和,她小时候还是娇弱得不行,几乎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

后来张允和还调侃过自己: “除了大脑发育得好,其他哪里都没有发育健全。” 除了体弱多病以外,她小时候还时不时的就要大哭一场。

没懂事的那些年里,张允和基本没事干的时候就会哭,属于不太招人喜欢的那种小孩。

不过,祖父母怜惜这个早产的孙女,对她宠爱至极,不管怎么哭闹都会耐心哄她开心,生怕她情绪不对导致身体更差。

在这样的呵护下,张允和慢慢长大,性格也越来越开朗讨喜。尤其懂事以后,虽然身体依然瘦弱,但是聪明伶俐。

也正因如此,时常有人将张允和比作林黛玉。但张允和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比喻,她不愿意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而是憧憬着成为嫉恶如仇的英雄人物。

可惜心里的豪情终归改变不了她体弱的事实,二十多岁时,有算命先生给她算过命。

看着张允和的生辰八字, 算命先生神叨叨地断言她活不过三十五岁。

不过,张允和向来不信命,并没有被算命先生的言之凿凿而影响,也顺利地活过了不惑之年。可是快五十岁时,张允和因一场大病不得不入院治疗。

医生做完检查以后,颇有些惋惜地说过, 她可能活不过五十岁。 但经历过一次“死亡宣判”的张允和并没被吓到。

出院回家以后,张允和保重身体的同时,给自己制定了 “三不原则” , 同时影响丈夫也制定了 “三自政策”和“三不主义” 。

张允和所谓的 “三不原则” 是 :一不拿别人的过错责备自己,二不拿自己的过失得罪人家,三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

虽然这三条原则看上去都与身体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在调节心理状态,但这正是张允和的通透之处。

生在中国新旧更替的特殊年代里,张允和这一生见证了太多无可奈何,因而更加明白当下生活的可贵。

哪怕面对残酷的诊断,她也能迅速调整好心态,不让病痛给自己造成额外的困扰,避免了因为心理状态带来的生理负担。

在有效的治疗和良好心态的双重作用下,张允和不但顺利迈过了五十岁大关,还坚持到了 耄耋之年 , 与她百岁高龄的丈夫周有光携手走过的岁月足有 七十年 。

夫妻俩的长寿秘诀

说来张允和被算命先生判定活不过三十五岁,也与周有光有一定的关系。周有光是个优秀的语言学家,与张允和是天作之合。

那是1932年,他们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张家的保姆跑腿去为他们算的命。其实算命先生的原话要更过分一些,因为他的判断是 张允和与周有光都活不过三十五岁。

可事实却是他们都是难得的长寿者,恐怕算命先生也走在了他们前面。如果问起来他们为何能长寿,想来离不开 良好的心态 。

与张允和的“三不原则”类似,周有光为人处事同样有三个准则,他将之命名为 “三自政策” : 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和自鸣得意。

周有光

对于张允和与周有光夫妇来讲,无论是“三不原则”还是“三自政策”,都绝不是空谈,而是他们真的在认真遵循的处世原则。

当被问及长寿秘诀时,周有光就颇为骄傲地谈过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夫妇之所以都能长寿,除了 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 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都 极少生气 , 把更多的精力留给了深层次的思考。

周有光曾真诚地讲过:“有些人常常为小事吵架、生气,我认为这完全没必要。”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他还用尼采 “生气都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的论断举例。

尼采

这一点其实和张允和“三不原则”中的第一条不谋而合,共同体现了他们宽容大度、宠辱不惊的处世气魄。

除此以外,周有光说过一个独特的 “三不主义” , 即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也不过年节。 这看似有些奇怪,但实际上反而更适合老年人的生活。

无论是思考身后事,还是庆贺寿诞年节,于老人家而言都难免劳心劳力。如果把过多的心思花在这上面,难免思虑成疾,更容易损伤身体健康。

正是在这些原则的加持下,张允和与周有光的晚年生活是十分简单安宁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缺乏生活情趣。

张允和93岁病逝后,周有光常回忆他们二人相守时的晚年生活:“我们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有时喝咖啡。”

那时的他们都已到了 耄耋之年(90岁) ,但携手走过的漫长岁月没有磨灭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哪怕受限于年龄只能在一起喝茶聊天,那对他们来讲也是宁静又美好的相守。

正是在这样安稳幸福的环境中,他们才能一起走过那么多年。 回首去看他们相守的七十年,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举案齐眉七十载

张允和与周有光相识于1925年盛夏,那年张允和16岁,周有光19岁,都是情窦初开的最美年华。

他们的缘起是周有光对张允和的 一见钟情 ,但张允和骨子里的矜持,着实让周有光苦恼了好一阵子。

直到1928年秋天,张允和终于慢慢接受了周有光的追求,并且同样与他进行第一次正式约会。

哪怕年过古稀时,张允和都对那次约会印象深刻,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忆此事。

通过张允和的文章,我们知道了那是秋天的一个黄昏,张允和与周有光先后走出学校的大门。

他们没有牵手,而是隔着礼貌的交往距离。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只有秋风吹动着长发和短发慢慢靠近。

直到日暮逐渐降了下来,他们读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才借着递书的机会,悄悄牵起了手。当时周围根本没有别人,但张允和还是紧张得手心直冒汗。

周有光怕张允和会因此不舒服,所以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块干净的白手帕,塞在了他们的两手之间,避免了直接的触碰。

一方小小的手帕,代表了青年人初次恋爱的青涩,但丝毫不影响两只手一牵起来就是一辈子。 那时的他们无法预料以后,只知道此后他们正式成为了彼此的恋人。

因为年龄差了几岁,周有光毕业以后要去杭州教书,张允和则要在上海继续读书。对年轻人来讲,刚谈上甜蜜的恋爱就要面对离别是十分残酷的。

这两人也确实是青涩含蓄,最开始分别时甚至不敢给对方写信,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惦念彼此。

还没等他们的恋爱谈出名堂, 日寇就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 ,局势一时间更加混乱。安全起见,张允和转学去了杭州,又能时常与周有光见面了。

两人足足谈了 八年恋爱 ,才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一场简单却热闹的新式婚礼,预示着他们往后余生的幸福,但这幸福却难免有些波折。

倒不是他们的感情不好,而是日寇的铁蹄愈发猖狂,抗日战争也随之打响。那时他们已经育有一儿一女,但却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孩子们四处避难。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不但尝遍了颠沛流离之苦,还一起经历了 丧女之痛 。可不管生活何其不幸,他们都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骨,不断地为中华文化上下求索。

等到抗战结束,他们的生活才重归安定。新中国成立后,周有光被调到北京参加汉语拼音制定和文字简化等工作,张允和也一起到了北京生活。

共同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无论是漂泊动荡还是安定平和,他们都坚定地站在彼此身旁,就连吵架都很少有。

到了上世纪末,都已经八九十岁高龄的夫妇俩还 补拍过一次婚纱照 。拿到照片以后,周有光在照片旁题上了一句 “人得多情人不老” 。

见此情形,张允和也诗兴大发,随后题上了下句 “情多到老情更好” 。这两句话看似简简单单,却是他们一生长相厮守的最好写照。

可惜岁月不饶人, 2002年夏末, 93岁 的张允和先一步撒手人寰 ,他们开启于盛夏的情缘至此终了。面对老伴的溘然长逝,周有光备受打击,却也无可奈何。

直到 2017年,周有光也跟随张允和而去, 享年112岁 。 唯愿若有来生,这对深爱彼此的长寿夫妻能再次相遇,书写新的爱情传奇。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