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晓婉 孟令洋
8月23日一大早,枣庄市薛城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孟凡焕就顶着大太阳出门巡山了:“越是天气热树越容易缺水,越要加强巡护。”
不到8点,孟凡焕的上衣已经湿透。检查完千山半山腰的一处水阀,确认无破损后,他终于放下心来:“靠着这些水阀,蟠龙河水才能顺利上山,这可是关系着满山树木喝水的大事儿。”如今,曾经光秃秃的石头山,放眼望去已是满目葱郁。
(资料图)
20世纪80年代,薛城区依托山体发展采矿业,千山上曾有80多个采石场。虽然这些采石场早已全部退出,但留下了多处破损山体。“这千山就是一座被开发得遍体鳞伤的荒山。因为没土没水,山上寸草不生,零星活着的树也基本是靠雨水活着。”孟凡焕常年奔波在各个山头,有着30多年的荒山造林经历。
2020年,千山片区修复治理工作拉开大幕,危岩体清除、土方回填、场区平整、引水上山……如今的千山,已成为城市中醒目的一片绿意。
近年来,山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一体化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薛城区境内多山,大小山头137个,多数属于石灰岩山体,无土缺水,植被难以生存。“山上种树必须要有水,有了水才能保证成活率。裸岩山体缺土的问题,得采取‘因坑定苗’‘见缝插针’‘客土造林’等措施。”孟凡焕深知生态修复工作牵一发需动全身。
巡山路上,孟凡焕很留心树木的生长情况。为解决山上没土的问题,孟凡焕和同事们就地取材,用碎石块垒砌出一个状似鱼鳞的石坑,再往里面填上土。就是靠着这样的土办法,解决了没有土的问题。
土有了,水的问题怎么解决?2021年,随着枣庄市山水林田大会战全面开启,薛城区提出了引水上山的设想,通过敷设地下水管道的形式,把4公里外的蟠龙河水引到千山,在山里开挖80余个蓄水池,彻底解决植树造林缺水问题。同时种植适应性强、耐瘠薄、耐干旱的侧柏、黑松等常绿苗木,搭配红栌、黄栌、五角枫、黄连木等彩叶树种,适当增加木槿、百日红等花果树木,形成“山下有果、山腰见彩、山上常绿”的森林生态景观。
从全省看,山东积极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治理,治理修复废弃、关停矿山6000余座,治理面积105万亩。通过生态修复治理,许多废弃矿山成为绿水青山。
河水引到千山头,沃土补到荒山上。在黄河故道,沙地也在统筹治理下成为致富田。
7月到10月,冠县兰沃乡韩路村的梨子迎来丰收季。与别处的梨树不同,这片梨园长在曾经几乎寸草不生的沙地上。冠县位于黄河故道,昔日黄沙滚滚,不仅自然生态恶劣,百姓的生计也很成问题。
几十年的防风固沙,冠县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在沙化土地区域前沿营造防护主林带,建设200亩大小的生态防护型用材林“网格”,同时根据沙地或盐碱地性质,在裸露的土地上种植榆树、毛白杨、刺槐等树木,网格内栽植樱桃、梨等经济作物。在一个个“网格”的协作下,沙尘的危害逐渐降低。“据气象部门监测,目前聊城区域性沙暴不再出现,大于8级以上的大风很少出现,灾害天气明显减少,小麦受干热风影响次数较20世纪末减少90%以上、小麦倒伏减少80%以上。”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景臣说。如今的黄河故道林海莽莽,多年的碱洼树茂粮丰。
山东通过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生态福祉。“这个过程中我们加强监测监管,守住生态资源安全底线。建设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搭建林长制、田长制、自然保护地监测等20个应用场景,注册用户达到19.3万人,在全国率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全覆盖监测。”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马福义介绍,2018年以来全省涉林案件查处率保持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