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日本终究还是把福岛核污水排向了大海。
据媒体报道,日本本次计划在17天内排放7800吨核污染水,而剩下核污水彻底排放完还需要约30年。
虽然日本坚持说排放的核污水已经经过处理,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这套单方面的说辞却不足以服众。日本产品,尤其是食品、化妆品的安全性,正遭到质疑。
(资料图片)
8月24日下午,我国海关总署宣布,即日起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进口;不少日料店也表示自己的产品没有日本进口原料,或者将用其他产地的原料替换。
化妆品,虽然不像食品一样直接入口,但因为直接接触皮肤,所以安全性也很受关注。每次日本核污染水一有风吹草动,社交媒体上就会出现很多日本护肤品的“避雷”帖。
日本化妆品在中国市场颇受欢迎,几乎每个去日本玩的人都有去药妆店或者百货商场买当地化妆品的经历。2019年到2021年,日本也一直是我国化妆品*进口国。
不过,这几年日系化妆品在我国市场有了式微的趋势,无论是高端的资生堂,还是主打大众市场的花王,都面临着增长压力。今年,这两大品牌纷纷调整在华业务,准备大干一场,可日本的核污水排海,又给它们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日本化妆品还安全吗?
核污染水排海后,日本化妆品的安全性成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日本化妆品品牌资生堂官方旗舰店的说法是,“我们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请您放心使用。”
虎嗅在和多位化妆品从业者交流后发现,他们对于日本化妆品是否安全并没有统一结论。不过,他们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核污水排海,对日系化妆品产品本身的影响,远远小于对其品牌的影响。
从产地上看,有的日本化妆品品牌生产线并不在日本本国,而那些在本国生产的产品,受到的核污水影响也是间接、隐蔽和未知的。
生产化妆品用的水和海洋原料,是消费者普遍担心会受核污水影响的两大项。一位化妆品配方师表示,日本化妆品用的水不用过度担心。原因是,生产化妆品用的水有三个基本要求:淡水、经过二级反渗透系统的净化、紫外线消毒。在她看来,排放到海里的核污水短期不会影响淡水。
除了水之外,现在很多化妆品中会添加海藻、牡蛎、珍珠等海洋生物。至于这些海洋原料的安全性,上述配方师认为这取决于品牌方对原料检测的严格程度,“要看他们的产品中有没有被海洋污染的原料。”
其实,不光是化妆品,目前我们对于核污水排入海洋后,可能给人类健康生产的一系列影响认知都有限。
一位化妆品资深从业者认为,这次核污水排海,对日本化妆品企业的品牌形象影响更大。“消费者更多的是怀疑日本负责任的态度和日本品牌的品质问题。”
而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一旦下降,就需要比较长时间修复。“比如SK-II,2006年因为被检查出含有违禁成分退出中国市场后,就花了好几年时间重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才在中国市场又火起来。”上述从业者说道。
关键时期的“背刺”
这两年,其实是日本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关键时刻。
曾经,日本和韩国化妆品在我国消费者中很受欢迎,但近些年却在和欧美品牌以及国货品牌的竞争中慢慢掉了队。
以日本品牌资生堂为例,根据其财报披露的数据,2018年以来,资生堂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增速基本处在下滑趋势,2022年甚至还同比下降了6%。
跟资生堂这样的高端品牌相比,主打中端大众市场的日本化妆品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业绩表现也更不尽人意。
国产化妆品的崛起,就给日本大众品牌带来了不小冲击。“像百元左右的化妆品,国货已经做得很好了,比日本的产品好用不少。”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主打中端市场的日本化妆品企业花王,这两年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就不太好过。据界面新闻报道,2019年到2021年,珂润(花王旗下品牌)天猫官方旗舰店销售额增速近乎翻倍,但在2022年却下滑了7%;花王的另一知名品牌芙丽芳丝,天猫旗舰店销售额也在2022年出现下滑。
日本化妆品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颓势”,和反应速度慢有关。
2018年至今我国化妆品市场整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传播环境,KOL们掌控了C端话语权;其次,消费者也在更新迭代,95后、00后消费者逐渐成了化妆品的主流消费者。
在一位资深行业人士看来,我国化妆品市场快速变化的过程中,本土新锐品牌的适应是最快的,其次是欧美品牌,日本品牌的转型是最慢的。“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日本企业决策链条长,总部对于中国团队的授权比较小。不像欧美化妆品企业,本土团队的话语权更大。”
曾经在中国市场尝到过甜头的日本化妆品企业,自然不会轻言放弃。这两年,无论是资生堂还是花王,都在中国市场动作频频。
2022年,资生堂更换了中国区CEO;花王在调整品牌结构的同时,也更换了中国区一号位,大有重整旗鼓之势。今年上半年,资生堂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很不错,营收1306亿日元(约为人民币65亿元)同比增长了12.8%。
对于日本化妆品企业来说,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走去,可突如其来的核污水排海,又平添了许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