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可凉/文)


(相关资料图)

暑期档进入倒计时。回望过去两个多月,无论剧集还是电影,说是“最卷暑期档”都没有问题,但从成绩来看,两类内容却拉开了差距。

一边是电影市场接连出现《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掷》等四部破20亿电影,8月18日暑期档总票房破178亿元,创中国影史同期票房纪录。

另一边,剧集市场却爆款孵化困难,7月以来只有《长相思》和《莲花楼》达到了所谓的爆款剧指标。

同样是头部内容堆积、前期市场偏冷,两个市场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轨迹。如果对今夏电影的成功经验做一总结,剧集行业是否有可以借鉴的空间?

电影卖票,情绪先行

今年暑期档,整体市场回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线下娱乐方式的回归;也不可否认,大片云集的“最卷暑期档”本身,也是观众加速回归的主要原因,更大的制作体量和宣传力度,助推了整个市场的升温。

回到内容层面,哪些电影更能吸引观众买票,今年暑期的答案非常有意思。

类型片和视效片这些过去十年的市场宠儿,号召力已经越来越弱,甚至电影《封神第一部》一开始主打特效的宣传,市场反馈是比较冷淡的,后期是靠着长线口碑发酵和演员话题才完成翻身。

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真实故事改编、具有话题性的现实题材作品,大多都取得了超出市场预期的成绩。超过20亿票房的电影就有三部,是截至8月20日分别获得票房35.22亿元的《消失的她》、21.93亿元的《八角笼中》和27.49亿元的《孤注一掷》。

这些电影能够区别于同类作品,取得超预期票房,得益于对观众情绪的响应,或许可以归纳为“弱者共鸣”。

所谓“弱者”,指的是社会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比如《消失的她》的传播,主打“别遇到渣男”的女性共鸣,猫眼上女性平均分9.3高于男性的9分,女观众占比也达到了63.2%。

而《八角笼中》则以数百名大凉山孩子的生活困境和真实事件争议,打开了话题空间,6月30日#八角笼中后劲好大#登上微博热搜,当日猫眼新增想看2.2万人;《孤注一掷》更加典型,以强大的社会话题属性撬动传播,前期大量短视频的释放已经引爆话题。

这成为今年暑期非常代表性的一种观众情绪,“弱者共鸣”成为撬动市场的一把钥匙。包括《长安三万里》上映中期打出的“中年人共情”话题,也成为其票房逆势上升的主要能量。

共鸣来自观众“弱者”身份的自我认同。高度真实性、社会话题性、精准击中圈层,是吸引观众共情的基础条件,让观众能在个人体验中,找到与“弱者”的共鸣点。

所以可以理解,打造类似内容的门槛并不低。单纯口号化或者泛人文情怀的内容并不好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芭比》未能真正打通市场的原因。

这种共鸣正在对更多观众生效,他们从圈层来看或许相对下沉,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互联网受众,如今却越来越习惯在短视频或者微博等平台发出声音,现在更用一张张电影票,表达他们的立场。而这,造就了今夏的“流量密码”。

剧集圈也有“弱者共鸣”

电影和剧集其实面对着类似的市场变化,。

比如电影点映效果差、口碑出圈慢的现象,在今夏头部剧扎堆的长视频领域也很明显,除了《长相思》第一季凭借强大的映前优势开局,其他如《莲花楼》是直到大结局点映才实现热度破万,一些口碑不错的剧比如《不完美受害人》等,整体走势也不及预期。

相较于深度影视受众,广泛的路人受众正在对传统的营销手段脱敏。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年小红书成为影视讨论的主要阵地之一,尤其是《消失的她》《芭比》和《长相思》等相对偏女性视角的作品。而这种传播是在作品上映或播出后才会生效的。

相较于官方物料或权威口碑,路人受众对娱乐内容消费更谨慎,也更相信具体的普通人的发声。这也是今年暑期大部分热门电影的传播共同点,《八角笼中》近半个月的点映,带动的口碑破圈效应并不明显,正式开画后才全面开花。

而在内容层面,类型片的失效,放在剧集领域也一样适用。暑期档的特点在于,年轻人这一主流受众群体获得大量自由时间,所以爱情剧、古偶剧这些类型会重点投放。但今年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伴随着受众基础和圈层的扩张,这两年长视频市场是有明显变化的,最典型的比如一些类型的文艺复兴,家庭年代剧《人世间》、农村剧《幸福到万家》等成为爆款,审美上有台网合流的趋势。在这背后是多圈层受众正在表现出存在感。

“弱者共鸣”在这种背景下,或许是适用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的口碑爆款《漫长的季节》,创新的生活悬疑类型,讲述了东北若干个被时代留下的小人物,获得了当下观众的深度共情,一句“往前看,别回头”打动无数人。

今年春季还有两部口碑不错的剧《爱情而已》和《平凡之路》,获得一定好评的原因都是职场社畜的剧情获得好评,前者也是以此成功塑造了女主角的形象,实现了后续的爽感。

结合今年暑期档电影的市场表现来看,观众们需要一种更加直接的情绪满足,在具有真实性的事件和人物中寻找共鸣。类似的观众情绪,已经开始制造口碑爆款。

那么,“弱者共鸣”会成为剧集市场的流量密码吗?

现实题材中,走一条新路

剧集市场发力现实题材并不晚。

从2019年开始,以包括《都挺好》《三十而已》《安家》以及悬疑剧《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爆款为代表,市场已经表现出兴趣。

但在近年来的实践中不难发现,打造现实题材爆款并不容易。面对逐渐成熟的市场,悬浮、虚假的内容并不能引起市场兴趣;选题本身也需要激活更广大群体的共鸣,获取相应的话题度。

一种取巧的方式是做职业剧,以警察、医生、心理医生等职业串联起一些根据“热搜”改编的社会事件,激活话题讨论。但一方面,这类作品的人物设定和职业细节,大多数都有不少争议;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创作套路,对观众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差。

最能带动共情的现实题材,这两年的存在感反而在减弱。因此如果要让“弱者共鸣”在剧集领域生效,制作领域的内容升级是前提条件。

在此基础上,也要看到一些操作上的难点。

需要考虑现实题材的风险问题,相对电影来说,传播度更广的剧集,在一些话题上是更加敏感的,这就对创作者的选题能力、内容处理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可以看到目前一些处理现实题材的方式,比如与当下拉开时间跨度,《漫长的季节》主要故事线是1997、1998和2016年;又比如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山海情》《大江大河》是主旋律视角,而《漫长的季节》是以悬疑故事带出的现实话题。

选题方面,则要考虑能影响更多受众群体的“弱者共鸣”。在目前的待播剧中,有些作品或许能从中找到机会。

近两年爱奇艺会有根据经典IP翻拍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铁路干警题材的《南来北往》等;腾讯视频以两代护林员故事串联的《父辈的荣耀》、非一线城市女性奋斗故事《故乡、别来无恙》等;以及优酷的高考题材剧《鸣龙少年》等。

如果制作上不出问题,类似选题或许会有击中“弱者共鸣”的可能性。在当前的市场受众和传播模式等具体环境下,这或许可以为剧集创新、寻找观众兴奋点,提供一种思路和答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