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小米造车进展的消息多了起来。
据近期外媒报道,小米公司已经获得了中国相关部门的批准,可以进行电动汽车的生产。这意味着,这家智能手机制造商距离明年量产汽车的目标更进一步。对此消息,小米方面尚未有公开回应。
(相关资料图)
天眼查显示,近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登记备案“xiaomiev”(EV即纯电动车)网站域名。也有网友在新疆偶遇严密伪装的小米汽车,怀疑小米汽车在新疆路测。
种种消息,意味着作为“中国最后的造车新势力”之一的小米汽车离登上舞台越来越近。这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小米汽车动作不断 有望获造车资质
对于想跨界造车的企业来说,造车资质是必须跨过的门槛。
此前市场曾有传言称,小米造车将承接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沃汽车”)的造车资质。不过在今年6月,工信部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71批)》,其中在“撤销企业及产品”部分中出现了宝沃汽车的身影。宝沃汽车自行申请注销了乘用车的汽车生产资质。这意味着,小米造车资质或许难以通过“借鸡下蛋”的形式解决。
不过据外媒报道,负责监管中国汽车行业新投资和产能的国家发改委本月早些时候批准了总部位于北京的小米公司生产电动汽车,小米将成为自2017年底以来第四家获得发改委批准的合资企业。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现行的法规,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取得两个资质才能生产销售:其一,是发改委有关汽车投资企业生产项目的备案,新能源车企需要证明自身的融资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品质保障等多方面实力,得到发改委认可。得到该资质后,企业需要在2年内建设工厂,3年内销售车辆;其二,是工信部主管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资质,车企需要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如果真的得到了发改委的认可,意味着小米已经拿到了半张“造车入场券”。虽然对于“是否获得造车资质”问题小米目前尚未进行公开回复,但近期小米汽车相关消息频现。
天眼查显示,近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登记备案“xiaomiev”(EV即纯电动车)网站域名。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法定代表人为雷军,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技术研发、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等,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
除此之外,小米还在增持汽车智能底盘系统供应商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驭汽车”)。天眼查显示,近期同驭汽车发生工商变更,股东新增小米旗下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公司注册资本由约3499.39万人民币增至约3946.34万人民币,增幅约12.77%。
近期,也有网友晒出在乌鲁木齐-昌吉城市快速路上偶遇了经过伪装的四辆小米汽车在路上飞驰。8月19日,雷军也现身新疆,发布了一条“测试一下#小米mixfold3#徕卡光学、四摄五焦段”的微博。有细心网友注意到,照片中拉起的横幅字样疑似“为小米汽车而战”。
汽车行业进入战国时代
能否进入行业“Top 5”?
今年5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曾表示,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上市。
尽管目前小米汽车消息不断,离上市越来越近,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日益激烈,初出茅庐的小米汽车是否能够“分一杯羹”?
在记者8月22日参加的“新能源·新动力·新未来”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主题交流活动中,广汽埃安董事会秘书刘飞雷表示:“汽车产业正在进入‘战国时代’,资源加速向头部企业聚焦。”他认为,2023年汽车市场价格战进入白热化,市场竞争进入“淘汰赛”阶段,未来将形成3-5家一流的头部企业。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前五大品牌占据了50.1%的市场销量,预计2030年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销量。
此前雷军也曾表示:“当电动车行业进入成熟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
除了造车新势力们互相“卷”之外,传统车企也纷纷转型入局新能源赛道,并在资金实力、造车经验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为造车新势力提供了一定压力。近期,吉利汽车旗下高端智能品牌极氪科技拟于8月底开启新一轮和投资人的试水会议,并计划在未来的IPO中募集1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在吉利汽车2023中期财报会上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表示,将持续密切跟踪资本市场动态,选择合适窗口期择机上市,今年上半年极氪整车毛利率达到两位数水平。结合近期业务,极氪IPO估值预计大大超过130亿美元。
在激烈的竞争下,小米入局汽车赛道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跨界造车的大型公司往往在原先的领域积累了较高的品牌资产。尤其对于智能硬件领域起家的互联网企业,都在过往积累了大量的拥趸,使得这些公司的车型在下线之前即拥有较高的关注度,且天然具有强科技感的形象。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首先,小米本身口碑不错,这是优势之一;其次,小米有相对成熟的产业链、供应链管理经验;第三,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成为未来智能终端的入口,小米全生态布局已经基本到位,包括手机、电视等,汽车是剩下的一块拼图。
民生证券研报表示,小米宣布其首款车型将于2024年上半年推出,并已完成冬季测试,预计该业务收入在2024年按照平均售价(ASP)20万元,销量15万台估计,实现营收300亿元,2025年实现233.33%的增速,平均售价20万元,销量75万台。由于该业务处于起步阶段,预计毛利率与同业保持基本一致。
不过,上述研报预测或许偏向乐观,手机企业造车存在一些天然短板。王博认为,汽车行业的产品设计在空间、舒适性、外观等方面均有赖于企业过往的经验积累,对于跨界企业而言,都是需要付出高昂的资金与时间成本后方能弥补的短板。
张孝荣表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来看,手机企业直接下场造车还没有一个成功案例,哪怕是苹果造车多年也至今没有结果。
责编:王昭丞
校对:李凌锋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