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Seven


(资料图)

在命运为我们安排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一切都刚刚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卷的风潮席卷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学历需要卷、工作需要卷、各行各业都要卷……

在这个“万物皆可内卷”的时代,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当属“鸡娃”了。

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身边父母刮起了一股“研学风”,朋友圈还流行这样一种说法:

为了“鸡娃”,许多父母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我一直怀疑的是,鸡娃这件事真的值得这么多父母去前赴后继吗?

直到前几天,看完了最近暑期大热的电影《学爸》后,我找到了答案。

01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能有多拼?

你一定想象不到,为了能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小学,父母能有多拼。

雷大力是一家洗浴店小老板,也是个佛系的单亲爸爸,对待儿子雷小米,他一直秉承着快乐教育的宗旨。

可等到幼升小为孩子择校时,他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周围所有父母都在“内卷”:

朋友火哥的老婆火嫂在家搞了一个学习监狱,天天逼孩子背乘法表,背不出来就要打脑壳;

家长群群主刘真真深耕“鸡娃圈”,掌握各种情报,她的日常都是围绕着女儿打转,更是给她报了8个补课班。

小姨子精英妈妈高亚琳,尽管已经是周围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但为了儿子Lucas能上国际小学,依然如履薄冰地努力,拼命混圈子。

在周围父母的内卷下,雷大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入局,加速“奔跑”了起来。

为了帮儿子择校,他放下面子四处求人,高价购买凶宅学区房、抵押店铺筹钱备考、开始带着孩子辗转于各个补习班……

是啊,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更高的起点,谋一个光明的未来,所有的父母都在拼尽全力托举孩子。

就像火嫂崩溃大吼的那句: “别人都在跑,我不敢停!”

电影中4位父母鸡娃的欢笑与泪水、辛酸与无奈,也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纪录片《起跑线》中,有一个7岁的北京小女孩汤笑嫣。

自打她记事以来,她的课余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尤克里里、声乐、舞蹈、西班牙语、逻辑思维……

每到周末,为了赶上四散的各种补课班,母女俩跟打仗一样,从早上七点一直到下午五点一直不停地奔跑、赶车,午饭时间也被压缩到按分钟计算……

母亲永远只有一句话,“你要学这个,咱不能输在起跑线”。

小小年纪,孩子的脸上就写满了疲惫和委屈。

在愈发内卷的教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焦虑的父母裹挟着前进,生怕输在起跑线上。

可问题是,这些在父母焦虑下成长的孩子,内心真的快乐吗?

02

鸡娃的过度焦虑,正在拖垮孩子。

北大教授刘擎曾在采访中说过:“内卷是要付出代价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电影中,火哥的儿子箭箭在妈妈的“暴力鸡娃”下痛苦不堪,甚至离家出走;

刘真真的女儿妹妹虽然成绩优异,家里摆满了奖状,但是脸上从来没有笑容。

她考上名校后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跟爸爸住,因为爸爸从来不会逼她。

而雷小米呢?在父亲的要求下跌跌撞撞地学习各种技能、穿梭于各个补习班,往日活泼开朗的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忧郁,自信全无。

甚至还发出了长叹:“人生一直都是这么苦吗?”

最后,被逼迫到极限的小米终于承受不住压力而崩溃大哭。

父母过度焦虑,孩子很难快乐。

他们在父母焦虑磁场的影响下,压力会越来越大,内心也越来越脆弱。

电视剧《小舍得》中,鸡血妈妈田雨岚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费尽了心思。

她从儿子子悠一年级开始,就给他报了奥数、英语、逻辑写作等各种补课班;

为了保证把全部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还剥夺了他的兴趣爱好。

平常就连吃东西,也要控制孩子:不能吃太多肉,不能长太胖,否则影响智力;要多吃核桃,能补脑……

甚至在子悠参加奥数竞赛前几分钟,田雨岚还边走边念叨:

“你就算拿不了一等奖,好歹拿个二等奖。家里的荣誉墙,妈妈特意给你的这次奖留了C位。”

重压之下,子悠在考场出现了幻觉,疯狂地撕了试卷冲出了考场。

盲目的抢跑和过度焦虑,正在悄悄拖垮我们的孩子。

它会毁掉孩子的生命活力,让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很难展翅翱翔。

03

最好的教育,不是给孩子最好的。

最后,雷大力在折腾了一圈后,把自己和儿子弄得身心俱疲,曾经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儿子雷小米泪眼婆娑地对他道歉“对不起,我没有别的小朋友棒。”

那一刻,雷大力的心里满是心酸与自责,他也终于醒悟:

父母想给孩子的未来,和他自己应该走的未来是不一样的。

他决定不再逼孩子上所谓的名校,而是找回原本那个活泼、快乐的儿子。

每个当父母的,都想踮起脚尖给孩子最好的,这无可厚非。

但孩子就像植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是小草,看着矮小却生命力顽强;有的是大树,枝繁叶茂,还能做栋梁;有的其貌不扬,却能结可口的果子……

父母的使命,是理解和悦纳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然后允许他以自己独有的姿态绽放。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里有一个叫做李琦的妈妈。

她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海归精英,儿子小帅虽然在人大附小读书,却是个学渣。

但是,她在孩子的教育上一点儿也不焦虑,反而非常的松弛。

看到儿子的解题思路是错误的,她不会直接说破,更不会因此去否定儿子。

儿子“无用”的爱好特别多,譬如玩游戏、编程、研究电脑构造、剪视频等等,她从没有强迫禁止,反而尽可能地为儿子提供支持。

她早早就与现实和解,与自己和解:

在她对儿子充分的认同下,儿子不仅在学校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成了一个在B站拥有800粉丝的UP主。

最好的教育,不是给孩子最好的,也不是给他你想要的,而是因人而异“私人订制”。

要知道,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支持他,陪他一步一步往前走。

就像雷小米,他就读了家附近的普小后,不仅每天过得特别快乐,还混得如鱼得水,获得了代表学校去演讲的机会。

当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壤,他才能真正扎根,茁壮成长。

04

真正厉害的人,都有“反内卷”特质。

父母放下焦虑和内卷,方能收获一个幸福、快乐,勇敢做自己的孩子。

那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雷大力虽然只是个洗浴中心小老板,独自带娃诸多不易,但活得知足快乐,父子二人总是欢声笑语不断;

火哥火嫂一家,虽然赚得不多,也时常吵吵闹闹,但一家三口在一起,就是最简单、美好的幸福。

他们的人生算不上辉煌,却是尘世中无数个平凡的你和我的真实写照。

其实,成功本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世俗标准下的成功才算是成功。

“内卷”时代下,每个人都像一只自转式的陀螺,神经持续性紧绷,生怕自己不如别人。

却忘了,人生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生而平凡,也能有光。

就像那个“魔性叫卖烤肠”的90后的小伙。

面对大家的嘲笑和质疑,他坦然回应:“因为要挣钱要吃饭啊,这么一吆喝,可以多挣三四百块钱。”

就像那个两次创业失败卖女鞋的吴大叔。

为了偿还债务,他不得不“出奇制胜”,40岁的大男人,天天穿着高跟鞋在短视频里狂奔。

幸运的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事业东山再起,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有句话说得好:

“在命运为我们安排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一切都刚刚好。”

这个时代,真正厉害的人,早就做到了“反焦虑、反内卷、反内耗。”

这并不意味着摆烂躺平,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拥抱成长,珍惜当下。

不要在乎别人的目光,只要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走,总会有光照亮前方的路。

05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这一辈子,真正需要在意的,不是他人的评价,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

你不必为他人的期待而感到焦虑,也不必被世俗的价值观所捆绑。

希望我们都能在内卷的大浪潮下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

只有发自内心地接纳自己、接纳身边的人,才能活得自在坦然。

点个 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