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任晓宁 北京报道
去年11月起,华映资本董事刘天杰就开始重点看AIGC创业公司,到6月18日记者采访时,他看了有近100家,最后决定投3-4家。
【资料图】
华映资本成立已有15年时间,目前投资项目覆盖科技、消费、企业服务和数字经济等领域,投资回报率在国内风险投资机构中排名靠前。AI是华映资本看好的赛道,用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的话说,ChatGPT引发的生产力革命,是当下低谷中大家看到未来的希望,是人类走向智能时代的开端。华映内部认为,大模型在使得行业决策范式发生本质性变化的过程中,数字化投资将有非常多重做一遍的机会。
不过作为重点看AI领域的投资人,刘天杰相对谨慎,出手并不多。他总会问AI创业者一个问题:“你们都是在开源大模型基础上做产品,技术壁垒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回答他。
这与2015年上一轮AI热潮截然不同。当时的AI公司有技术壁垒,但缺应用场景,只能在安防、人脸识别等小领域应用。现在是AI技术大爆炸,应用场景无处不在,但谁都不敢保证自己目前的核心技术,明天会不会被ChatGPT颠覆。
最终,在资本市场上,投资公司们对AI投资持谨慎态度。虽然创业者跃跃欲试,技术日新月异,然而进来的钱却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么多。
“在一级市场出手谨慎的不仅华映资本一家,很多机构都处在积极学习和冷静观察的阶段。”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告诉记者,投资人对大模型的进化和预判,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之前的行业,章高男主要关注“增量市场、高壁垒和行业前三”的公司,在AGI领域的投资,他又加了一个约束条件:必须能够产生稀缺私有数据。
目前华映资本拟投资的AI公司,主要做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刘天杰相信,AIGC赛道会长出一些大公司,即使不能达到字节跳动的体量,但达到滴滴的体量还是有可能的。只是一切都还需要时间。他一边谨慎出手,一边继续寻找。
【对话】
刘天杰与创业者对谈(图源:受访者供图)
看得多,投的少
经济观察报:你们觉得AI领域创业,哪些板块值得投?
刘天杰:我们一直关注AI领域,赶上了几波浪潮,从2015年就开始投资一些公司,目前已经布局的有数据库及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独角兽企业天云数据、AI数据标注和数据管理服务企业星尘数据、AI视觉在零售场景的应用企业零眸智能等。很多华映被投企业,比如金柚网、夸父炸串等的业务也结合ChatGPT等AI领域的技术发展自身的业务。
这一波是ChatGPT出现后我开始重点关注,从去年11月开始看相关的项目。最近有几家公司都在交割过程中,主要是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这几家有做大模型本身,有做3D生成,有做大模型介入到工业自动化场景中,甚至介入到机器人中的企业。
大半年时间我们看了没有100家也得有大几十家公司。但值得投很少。现在整个一级市场,除了几个美元大基金出手一些大模型项目外,其他机构都比较谨慎。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投资会偏谨慎?
刘天杰:这是因为,第一,现在AI技术进展太快,很难讲下一步OpenAI会发展成什么样,也许你今天很看好的公司,明天OpenAI突然就成了它的竞对。第二,国内确实与国外有代际差距,大家投起来意义不大。
经济观察报:当前国内出现了一些大模型创业公司,比如minimax、光年之外、百川智能等等。你觉得他们能做出来吗?
刘天杰:我希望他们能做出来。大模型领域,国内创业公司肯定有机会,但是怎么解决算力问题,成本问题、语料问题等,这些是创业公司需要思考的。
不一样的创业者
经济观察报:今年的AI投资,感觉还没有去年热。
刘天杰:是的,很难讲ChatGPT的出现对于国内的AI市场来说是不是一个好事。比如说上一波“AI四小龙”,股价都跌得很惨,本来预期能随着AI热迎来一波新的高潮,但现在看也没有复苏迹象。
经济观察报:对于AI新公司来说,如果一直没钱进来,是不是也很难做大?
刘天杰:现在确实有这个问题。这也是国内AI投资一直以来的问题,大家第一时间会问:你的场景在哪儿?客户在哪儿?营收在哪儿?但AI这件事,你问OpenAI,这些问题它也回答不了。
经济观察报:国内最新一波做AI的创业者,他们之前背景大概是什么?
刘天杰:现在分成两类公司。一类叫native AI,就是跟着ChatGPT起来的这波,比如我们投的一个创业者,他是算法天才,也很年轻,刚刚本科毕业。他们没有经历过上一波AI的洗礼,整个公司架构、产品思维都是用大模型的逻辑。另一类是之前做过其他AI项目,甚至可能不直接做AI,但是AI热潮来了后在自己产品中加了一些AI的公司。
经济观察报:你更看好哪一类?
刘天杰:我自己个人现在多数精力还是放在第一类公司上,因为我觉得确实不一样。比如像OpenAI,他们的组织架构、资本架构,与上一代AI公司完全不一样,他们内部没有那种层级,完全是小组制和项目制。其实这一代AI公司,有没有算法天才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观察报:现在有的创业者去国外找钱,好找吗?
刘天杰:很难。因为技术上确实有差距,而且别人也都知道你的算力问题很难解决。前几天海外有人采访山姆·奥特曼(OpenAI创始人),问他中国的 AI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他回答说他完全不知道。这其实是海外对于中国大模型的代表性态度:我不知道你在干嘛,我也不关心你在干嘛,因为我知道你对我形成不了什么威胁。
经济观察报:听起来很悲观,这么大一个浪潮,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
刘天杰:中国人从来都是反应慢,但是比别人勤奋。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因为国内这么大的需求,不管是做to B的还是to C,其实都有戏。
超车与壁垒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国内AI能长出来大公司吗?
刘天杰:毫无疑问,国内一定会有一家通用大模型公司。
经济观察报:应用层会长出大公司吗?
刘天杰:应用层我觉得有很多机会,就像SaaS一样,这是一个基于产业、基于行业的东西,不会有那种特别大的公司出现,但我觉得每个行业可以跑出几家上市公司。
经济观察报:资本端现在对AI不太热情,创业者他们是什么态度?
刘天杰:创业者现在太过热情,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但大家都回答不了一个问题——壁垒在哪。因为他们都是在开源大模型上,推一个自己的小模型,这件事成本太低,用一个单卡就能训练出一个几十亿参数的模型,没有人能回答壁垒问题。
经济观察报:场景比上一轮增多了吗?
刘天杰:对。这是这一轮AI浪潮与上一轮相比区别最大的地方,当时的AI公司很容易回答壁垒的问题,但不容易回答场景的问题。上一波AI只能用于很单一的功能,比如做计算机视觉,只能识别人脸或只能识别木头,相对弱智。
这一波大模型浪潮中,理论上来讲AI能做一切。但因为底层架构开源性质,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所以使得壁垒很低。
经济观察报:这一轮AI即使有投资,投的也主要是B端。C端产品你们有看吗?
刘天杰:我觉得C端产品是未来AI真正爆发的领域。现在的一些C端智能产品存在问题,比如家庭机器人都不太智能,扫地机器人连扫地路线都搞不明白。但未来家庭机器人一定会更智能,它甚至会成为家庭的一部分,甚至是家庭伙伴。
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做,几乎所有做to C机器人的创业者都在想朝这个方向发力。to B场景也一样,比如机器人自由度的增加,毫无疑问是未来很重要的应用。
To C还有一个领域是下一代计算平台,或者说下一代计算终端,以AR眼镜为例,它可以作为用户的一个“器官”,使用自然语言的交互,这大大的促进了VR、AR设备的研发迭代进展,所这部分是我们现在C端较为关注的。
经济观察报:你关注的也是C端硬件部分,软件没有值得关注?
刘天杰:有一些类似Siri的应用,即所谓的个人助手,我觉得这其中没什么机会.因为这是OpenAI最核心的一部分,他们一定会自己做,而且一定能做得非常好。
经济观察报:所以要创业只能做OpenAI还做不了的?
刘天杰:或者说做OpenAI不屑于做的,一些它懒得做的小场景,它就把API放出来给大家,这其中是有一些机会的。我觉得未来即使是做OpenAI插件也能出一些很大的公司,就像阿里巴巴或微信体系里也出了一些很大的公司一样。
经济观察报:但是更大的就没戏了?
刘天杰:我相对来说还比较保守,但是谁也说不好未来会怎样。比如可能突然之间某家企业就做大了,就像这一波AI公司里,谁也没想到最后跑出来的是微软,之前所有人都觉得谷歌在AI领域领先很多,最后却发现微软把谷歌打得毫无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