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开栏的话】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胜利油田所在地,1983年10月建市以来东营市的建设者们怀揣梦想、埋头苦干,创新实践,创造了盐碱滩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在东营开设网络评论品牌栏目《绿洲时评》,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东营好声音,汇聚东营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8月17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上半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2,列全省第6位;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列全省第5位。全市累计水质指数5.37,较去年同期改善9.31%,改善幅度全省第2位、全国第27位……这一串串的数据,是东营今年上半年交出的生态保护优异答卷。
苏志浩/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体给居民带来美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培育绿色新业态、发展低碳新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今年以来,东营市坚持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扎实推进黄河生态大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要以扎实做好污染治理“起笔”。生态环境要改善,污染治理工作应当放在首位。要坚持精准施策补短板,系统治理强弱项,将“水气土废”污染治理作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使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今年上半年,东营市强化精准施策,大气治理攻坚工作成效明显,通过突出抓好重点时段防治、重点行业提升、移动源污染管控等有力举措,大气质量持续向好;同时深化系统治理,着力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常态化做好问题排查整治、加快推进治本工程建设、入海总氮控制等工作,让“鱼翔浅底”照进现实;加强科学监管,坚决打赢净土清废保卫战,切实抓好工业企业土壤污染管控,系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现在的东营,天蓝、水绿、地静已成为了生态环境新常态。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要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行笔”。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是“冤家对头”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要以绿色低碳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浓厚底色,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用经济“含绿量”拉动经济“含金量”,才能实现良好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一年来,东营抢抓机遇、应时而动,今年3月13日,《东营市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正式发布,涵盖了8个方面、45项重点工作,为2023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道路;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海装海上风电机组装备总装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二、亚洲最大、省内唯一的海上风电传动系统测试中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系列项目的推进,为东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更为生态环境保护健康可持续发展落下了无比坚实的一笔。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要以加强环境监管服务“收笔”。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想要守住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需要的是久久为功的努力。只有加强监管和服务,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监管要有精度,要加强执法监管的全过程规范化;服务要有深度,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今年以来,东营市对症下药,分别打好水、气、土监管组合拳,抓好路面移动源污染管控,配合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200余套,对29条重点河流进行常态化拉网排查;开展2023年度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督促各项整改任务落实。树立服务意识,积极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全市730余个省、市、县级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环评审批470余个;探索环境要素市级储备,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改革。打好生态环境监管服务的持久战,才能让东营的水长绿、气长清。
生态环境保护,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生态环境建设,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三笔已写下,一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华章,正以美丽的姿态,跃然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