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川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
(相关资料图)
翁偶虹(1908—1994)一生与戏为伴,尤以编剧驰名菊坛,《锁麟囊》《周仁献嫂》《将相和》《红灯记》等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就出自翁先生的手笔。他自取斋名为“六戏斋”,所谓“六戏”,即听戏、学戏、编戏、排戏、论戏、画戏,这六项工作概括了翁先生躬耕梨园的主要作为和成就。六戏斋中悬挂着主人手书的《自志铭》:“也是读书种子,也是江湖伶伦。也曾粉墨涂面,也曾朱墨为文。甘作花虱于菊圃,不厌蠹鱼于书林。书破万卷,只青一衿;路行万里,未薄层云。宁俯首于花鸟,不折腰于缙绅。步汉卿而无珠帘之影,仪笠翁而无玉堂之心。看破实未破,作几番闲中忙叟;未归反有归,为一代今之古人。”这一精彩的自白尽呈翁先生以“戏”为此生志业的襟怀和抱负。
一
翁先生痴迷于花脸表演艺术,他学戏主攻这一行当,“勾脸”是花脸“扮戏”的“重头戏”,“粉墨涂面”殊非易事,脸谱的线条、色彩、造型之中蕴含诸多章法奥妙,要在合于法度,精准粹美。一般的票友初登氍毹(qú shū),对化妆一事真不知如何下手,翁先生也不例外,开始“票戏”时,“勾脸”这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只能假手于人,时常会听到“彩画人头”之类的玩笑讥诮之言。这更激发了翁先生争强好胜的心气,他下决心亲力亲为,不仅在演出时尝试自勾脸谱,更将这一兴趣移到纸上,随时随地搜集脸谱,摹画写生,甚至自出机杼,为角色设计脸谱。
马连良排演新剧《春秋笔》时请翁先生厘定名将檀道济的脸谱。翁先生根据剧目规定情境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等为之“变旧谱,赋新义”:“眉中如有龙虎,示其勇,有风云气象;正额紫胆,中贯金光,示其忠,有耀日精神;大鼻窝取法姜维,圆眼窝取法关泰,所以示其儒而武、勇而忠也。”这样的设计并不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在谨守法度的原则下推陈出新,彰显了翁先生的学养和创意。“画戏”作为一大雅好,贯穿了翁先生整个艺术生涯,“画戏”的成绩是与其他“五戏”的造诣息息相关的。一句话,只有对戏360度无死角的深入钻研,通透了解,才能勾描点染,下笔如有神助。
翁先生的“画戏”是以看戏为基础的,首先是观摩台上的表演,在动感中体悟活灵活现的脸谱之美。同一舞台形象的脸谱,不同剧种往往有不同的谱式。翁先生特别注意观察彼此的细微差异,他精工描摹过汉剧、梆子剧、弋剧、昆剧四个剧种中名将孟良的脸谱,掌握了他们各自的特点。脸谱也是京剧流派艺术形成中的标志性元素,欲在此参照系中聚焦透视脸谱,首先要有一种高屋建瓴的宽宏眼界,以翁先生对戏的全方位涉猎和历练,可知这正是他的优势所在。
翁先生自从供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起,便矢志以编剧为终身职业,但他这个编剧从一开始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多面手,“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伏案执笔,而且还要担任没有导演职称的排戏者,为鼓师写全剧的锣鼓提纲,为舞台工作者写全剧的检场提纲,为剧中角色设计穿戴扮相,为剧本演出而到后台把场,并以编剧者的身份组织剧团,随团到各地演出”。丰富的戏曲实践塑造了翁先生的审美观念,他博观约取,见多识广,善于从比较中鉴别精粗美恶,三言两语的品评常被视为切中要害的不移之论。
具体说来,他对杨小楼、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等开宗立派的大师们的脸谱艺术十分精通,既知其然,又详考其所以然,更指出这些自成一家的流派创始人所追求的美学风范在脸谱上的具体呈现。久而久之,翁先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透过脸谱这个视角,可以一窥表演艺术的堂奥,也能一针见血、一览无余地“看”到人物的本性和内心。
二
除了舞台上的“活脸谱”,翁先生还花了大量精力、财力搜集、访求、赏鉴脸谱画作。很多脸谱只存于纸上,相关剧目已经失传,此种绝版,弥足珍贵。翁先生曾写文章《漫谈“十盗”脸谱》,介绍他珍藏的“昇平署”遗稿的精华。所谓“十盗”,是指《盗魂铃》之猪八戒、《盗玉烛》之扑灯蛾、《盗葫芦》之孟良、《盗天书》之蛋子僧、《盗御马》之窦尔敦、《盗金丹》之孙悟空、《盗魂瓶》之冯茂、《盗骨殖》之焦赞、《盗红绡》之昆仑奴、《盗合欢袍》之色空十个“勾脸”的形象,这十出剧目,半数已成绝响。
翁先生就“谱”说“戏”,娓娓道来其来龙去脉,读者恰可观“谱”想“戏”,以偿对业已消失的舞台盛景的好奇与渴念。更难得的是,翁先生时刻留意求教于方家,确认了部分脸谱的版权归属。比如,上述“十盗”脸谱中,猪八戒是谭鑫培谱,孟良是金秀山谱,窦尔敦是钱金福谱,孙悟空是张淇林谱,焦赞是李连仲谱,等等。亲历者提供的佐证,更提升了脸谱的价值,被后辈艺人奉为参考和借鉴的范本。
脸谱无谱,曾经是令翁先生耿耿于怀的憾事,为此,他将自己珍藏的精美脸谱,分门别类,整理出版,公诸于世,以期脸谱艺术的弘扬和流传。他在《探古钩奇一梦中——收集脸谱琐记》一文中谈道:“我生平所搜集的脸谱,计有《偶虹室秘藏脸谱》四集,每集一百页;《梆子脸谱二十绝》一册,《无双谱》一册,《钟球斋脸谱集》一册,《昇平署脸谱》三百余帧,《水浒》《封神》《三国》《西游》脸谱扇面各一幅;其他零缣碎简,未加整理者不计其数。”可惜这些脸谱最后都没了,“回忆当年为了搜集脸谱,付出的人力财力与自己的劳动,浑如一场春梦”。所幸其弟子傅学斌在图书馆发现了《钟球斋脸谱》,并转摹成册,“钟球在悬,自异凡响”,它的重新面世,使我们有缘一睹浸透着翁先生心血的遗珍。之后又有《偶虹室秘藏脸谱》一函二册出版,收四百余幅脸谱,展卷披览,烟霞满纸,美不胜收,令人沉醉!这些脸谱涉及诸多剧种和剧目,称得上一戏一格,一人一面,光彩耀目,冠绝于世。
在戏曲的海洋里探古钩奇,几十年如一日地孜孜以求,翁先生积累了极为丰富扎实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他进行脸谱创作和研究的基础。翁先生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曲脸谱研究大家”,他对脸谱的“化装使命”和“艺术性能”发表了很多洞见和创见,并将这些实践指导和理论阐发进行了美学和哲学层面的升华。
三
脸谱源于面具,以其图案丰富、灵动活泛、与表演融为一体、又不失面具借夸张造型突出人物特点的优势而渐成主流。仔细梳理,可知脸谱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繁复,从粗疏到精致,从大概描画、随意勾勒到形成具有一定之规和丰富意味的谱式的过程。脸谱这一长期积淀、约定俗成的化妆范式,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审美心理和习惯,也映射着深蕴其间的哲学观念和道德倾向。翁先生将之概括为脸谱艺术的“五性”,即“说明性、象征性、评议性、性格性、象形性”,并提出“五性”与汉字的“六书”在核心思想上一脉相承,脸谱汲取了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翁先生列举脸谱上的“龙”加以详细分析,一些帝王人物脸谱上的“龙形”称为“草龙”,所谓“草”乃书法中的“行草”之“草”,而非潦草、草莽之意,强调的是画法——寥寥几笔,抽象化为图腾,精练醒目,既点明人物身份,又尽呈象形写意之美。
具体的脸谱勾画,并非某种性能的单一呈现,而追求一种综合效应——象形性的描画,蕴象征性的说明,呈形象化的性格。脸谱的“评议性”体现价值判断和毁誉倾向,如同“春秋之笔”,可谓“一笔之褒,荣于华衮;一笔之贬,严于斧钺”。因此,对于中国人长期形成的审美共识,更要深入了解,避免错讹,才能勾出中规中矩、尽善尽美的脸谱。
颜色、线条、谱式是构成脸谱的三要素。关于脸谱的设色,翁先生总结了一套口诀:“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黄狠,灰贪,蓝勇,绿暴,神佛精灵,金银普照。”每种颜色对应着特定的性格,相当于把“性格”画在脸上,且喻示褒贬。不得不说,这种赋予色彩“说明”和“象征”功能的方式,是一种相当简洁高妙的艺术表达。翁先生认为,这种稳定的对应关系,并非出于个别人的臆造,而有其渊源和针对性。“红色象征忠烈正义,是以关羽为依据的;黑色象征鲁莽直爽,是以张飞为依据的;水白色象征阴险狡诈,是以曹操为依据的;油白色象征飞扬肃杀,是以马谡为依据的;紫色象征刚正稳练,是以徐延昭为依据的;粉色象征忠勇暮年,是以杨林为依据的;黄色象征骁勇凶暴,是以典韦为依据的;蓝色象征刚强骁勇,是以窦尔敦为依据的;绿色象征顽强暴躁,是以青面虎为依据的;灰蓝色象征老年残暴,是以郎如豹为依据的;金银色象征神佛精灵,是以达摩和金翅鸟为依据的。”当然,这里视为“依据”的舞台形象属于艺术虚构和神话传说的范畴,并非考证确凿的历史人物,他们之所以成为“依据”,关键在于赢得了观众的认同,观演之间达成默契和共鸣。
“口诀”讲的是脸谱由“主色”决定的基本“面目”,而五彩斑斓的细节描摹少不了“副色”“实色”“界色”“衬色”等相得益彰的配合。更重要的是,相似人物在脸谱上的参差变化,是由这些“主色”之外的色调实现的,它使人物扮相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层次感和对比映衬效果,同时脸谱用色的丰赡也是“谱式”趋向繁复的必然要求。脸谱的线条勾勒汲取了中国绘画的“线描”技法,区别只在于人脸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运笔要适应和利用人各不同的面部生理特征,做到“笔锋犀利”“笔意流畅”,借以突出人物性格气质或庄或谐、宜刚宜柔的特点。线条勾描准确生动的脸谱,显然更有助于演员“表”情“作”戏。
颜色和线条合成的图案,就是“谱式”,翁先生将之概括为十六种类型。其中,“神仙脸”“僧道脸”“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等因人物身份决定了在造型、用色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故而脸谱自备一格。“象形脸”是指孙悟空、螃蟹精、金钱豹等模拟某些动物面目特征的精灵脸谱。除此之外,以“整脸”和“三块瓦脸”为基本谱式,余者皆由此衍化而成。比如,“整脸”派生出“揉脸”“六分脸”;“三块瓦脸”派生出“花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元宝脸”;“花三块瓦脸”和“元宝脸”又分别变异出“花脸”和“花元宝脸”;“歪脸”则由“三块瓦脸”和“花脸”演变而来,其总体格局由“正”变“歪”。
从谱式的日益丰富可以看出脸谱发展的趋势是由简入繁,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花样翻新、出神入化,隐喻多重象征意义,脸上写满“潜台词”的人物以这种特殊妆容“带戏上场”,观众因之心领神会,迅速“入戏”。单纯就形式而言,脸谱夸张、写意的特点与戏曲的总体美学十分一致。各种构图的元素和手段,主次分明,相互衬托,塑造出和谐自洽、姿态万千、形神兼备的脸谱,使观众产生赏心悦目、触目惊心等不同层次和向度的美感反应,令人过目难忘,思之良久,回味无穷。
翁偶虹先生积数十年之功专注于脸谱研究,成绩斐然,他以学者严谨笃实的作风,对脸谱详加考订,妙手修补,避免以讹传讹、歧中生歧。因此,他传习、新创的脸谱都是有“准谱儿”的,溯源清晰,分梳明白,论说有据。深厚的学养造就了翁先生的眼光、见识、心胸、格局,他并非固守一隅,只着眼于设计和勾描,而是将脸谱和特定的角色、剧情、剧目涉及的历史背景以及戏曲艺术具体的发展阶段等紧密结合,既聚焦精准,鞭辟入里,又格调超拔,视野开阔,彰显脸谱艺术高古奇崛、新意迭出的魅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